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图表 天气图表

吴起天气预报十五天_吴起天气预报十五天查询

zmhk 2024-06-16 人已围观

简介吴起天气预报十五天_吴起天气预报十五天查询       大家好,很高兴能够为大家解答这个吴起天气预报十五天问题集合。我将根据我的知识和经验,为每个问题提供清晰和详细的回答,并分享一些相关的案例和研究成果,以促进大家的学习和思考。1.吴起守信全文翻译?

吴起天气预报十五天_吴起天气预报十五天查询

       大家好,很高兴能够为大家解答这个吴起天气预报十五天问题集合。我将根据我的知识和经验,为每个问题提供清晰和详细的回答,并分享一些相关的案例和研究成果,以促进大家的学习和思考。

1.吴起守信全文翻译?

2.曹操跟袁绍说了哪些话?透露出吴起的结局?

3.被误读了的“战神”吴起

4.吴起不是兵圣嘛,为什么当初和陈胜起义没几年就走下坡路了?

5.吴起、白起和韩信,谁的军事才能最厉害?

6.吴起杀妻求将文言文注释

吴起天气预报十五天_吴起天气预报十五天查询

吴起守信全文翻译?

       翻译:

       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啊,等我回来就(到你家)吃饭。”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

       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想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能不守信用。

       原文:

       昔(曩)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令:派;使;让。俟(sì):等待。故:先前的;原来的。欤:语气词,吧。

       出自:明 宋濂《龙门子凝道记》

扩展资料

       主题思想:

       这篇体现了吴起守信、以身作则、为人讲信用、待人诚恳守信的品质。启发人们要为人要讲信用,待人诚恳守信。

       作者成就:

       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

       明朝立国,朝廷礼乐制度多为宋濂所制定,刘基赞其“当今文章第一”。纪传如《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均能抓住细节,突出性格,渲染无多,感染却深;写景如《桃花涧修契诗序》、《环翠亭记》,简洁清秀,迈似欧阳修。

       宋濂因身居显位,又逢明初开国盛世,其文风淳厚飘逸,文章中较多颂扬封建统治、宣传封建道德的内容。有些文章如《阅江楼记》,虽情景畅达,但颇为粉饰之辞所累。

曹操跟袁绍说了哪些话?透露出吴起的结局?

       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

       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在楚国时,辅佐楚悼王主持变法。周安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81年),因变法得罪守旧贵族,惨遭杀害。

       著作有《吴子兵法》,传于世,与兵圣孙武并称“孙吴”。唐肃宗时,位列武成王庙内,成为武庙十哲之一。宋徽宗时,追封广宗伯,成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吴起的军事思想主要集中于《吴子兵法》。在《吴子兵法》中,吴起主张把政治和军事结合起来,对内修明文德,对外做好战备,两者必须并重,不可偏废。 在政治、军事并重的前提下,吴起更重视政治教化,用道、义、礼、仁治理军队和民众。?

       吴起还从战争起因上将战争分为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等不同性质,主张对战争要采取慎重的态度,反对穷兵黩武。

扩展资料:

       经过吴起变法后的楚国国力强大,向南攻打百越,将楚国疆域扩展到洞庭湖、苍梧郡一带。?[38]?公元前381年,楚国出兵援助赵国,与魏军大战于州西。

       楚军穿越梁门(位于大梁西北的关塞),驻军林中,饮马于黄河,切断魏国河内郡与首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的联系。赵国借助楚国的攻势,火攻棘蒲(今河北省魏县南),攻克黄城(今山东省冠县南),楚、赵两国大败魏军。

       诸侯都畏惧楚国的强大,但吴起的变法招致了楚国贵族的怨恨,也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

       百度百科-吴起

被误读了的“战神”吴起

       曹操和袁绍因董卓祸乱京城,纷纷选择逃离混乱的中央,决定为了心中志向而起兵。起兵初期,作为好友的两人,曾在滚滚黄河边进行了一次互相试探对话,这段对话脍炙人口耳熟能详。

       对话中,袁绍踌躇满志的说:

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南向争天下,庶可以济乎?

       面对袁绍论调,曹操意味深长的说:

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说完这段对话,曾经的故交好友袁绍和曹操就此走上了人生的不同道路,进而在后续兵戎相见,战于官渡。获胜的曹操,终用自己论调,任天下之智力战胜了袁绍,成就了北方霸主和曹魏帝国的根基。

       (故交宿敌袁绍曹操)

       初看这对话,其言语可谓各有道理。

       在袁绍看来,他自己本身起点高,四世三公家族出生,正儿八经权贵子弟,门生故吏遍天下,这命运的起点决定了他看问题的态度。

       人才吗,我多的是,只要振臂一呼何愁无人相助?

       于是,袁绍的着眼点从已经拥有的人才,换到了决定天下大势的地利上,占据了河洛之地山川之险,何愁天下不定?

       可对曹操而言,从一开始就不能如此想,原因吗也很简单,曹操虽也是官宦之后,却属阉宦遗丑后人。这出生决定了天下士子,不会于他同心同德。士人不愿归附,当然只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有多少用多少,最后才有极端的唯才是举出现。

       (曹操重视人才)

       后续的事实也证明了曹操的先见之明。

       十八路大军讨伐董卓,袁绍并非势力最大之人,却因为家族出生加持,成了讨伐董卓之战盟主,而曹操作为联军倡议者,仅收获了?奋武将军?虚名。

       这悬殊差别,无关实力,仅和地位资源人脉有关。

       可后续的事实,却证明了一个真理,仅有地位资源人脉,而无远界的人,是无法成功的,这也从多方面有体现。

       首先:志向之别。

       曹操的志向无疑更大,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彰显了曹操打算整肃天下,一统江山宏愿,而袁绍所想为何?不过占据一块根据地,这个根据地南到黄河北抵燕代,一可以据险而守(地利好),二可以足兵足食(够富庶)。

       其次:借力之别。

       在曹操看来,争夺天下最大的助力是什么?不过天下人之智力而已,而袁绍却在占据了地利之后,首先想到的是,兼沙漠之众。

       (袁绍也曾辉煌)

       这沙漠之众是什么?简而言之少数民族雇佣军而已。

       打天下虽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过程,可也不是什么战线什么人都可以统一的,袁绍想让外族成助力,结局必定惨淡,文化不同习俗不同是其次,关键是不靠谱啊,最靠谱的还是同文同种的人群。

       最后:用人之别。

       袁绍虽是最后的失败者,可袁绍的计划并不差,占据北方大片土地后,也算当之无愧的第一军阀。但因为初衷缺失了对于人才的重要性认知,让袁绍只能纳才而不能用才,不仅不能用才,反而因为左右摇摆的继承人问题,引发人才内斗。

       孟子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即便占据了东汉混乱的天时,河洛之固的地利,没有人才之和,即便兵强马壮又如何?不一样结局惨淡。

       故而从一开始,曹操初衷虽没有具体指导方针,但善于聚敛人才,善于任用人才的曹操,境界就高出袁绍一头。有了这高出一筹的境界,还有知人善任的能力,才有了面对兵强马壮、地利占有的袁绍,战而胜之的根本。

       这袁绍虽也算英明之主,但说道用人和曹操比就完全上不得台面了。

       讲虚礼,讲面子,即不谈实际,也不给深切信任,在他手下效力的人,磨洋工居多,拉帮结派居多,这仗顺风仗还行,一旦逆风仗,咋打?

       早在袁绍曹操起兵前587年,历史上就有过一场关于地利还是人和重要的谈话。

       (大才吴起)

       谈话主角,一为魏武侯击,第二个就是鼎鼎大名的战国奇才吴起。

       话说魏文侯逝去之后,储君击立,是为魏武侯。

       那时的魏国,因魏文侯励精图治,已成战国第一强国,北边打打赵国,南边撩拨撩拨楚国,西边和齐国起过冲突,虽四面树敌,可依靠国家实力强大,面上看依旧风光无限,唯一问题就是这风光无限的外表下,不确定因素也多。

       在吴起助力下,被击败的秦国失去河西之地,秦孝公也在筹谋励精图治强盛国家。秦魏属宿敌,因此这秦国可算是魏国的长期忧患,必欲灭之而后快。

       而那时,因败秦有功,吴起也成了魏国重臣,主政新归附的河西之地,(今黄河北洛河南区域)位高权重之余,难免需敲打一二。

       由此才有了新君魏武侯去往黄河巡查魏国江山,顺带考察吴起的事由出现。

       (强盛的魏国)

       君王交替,有几件事是难免的。

       一为:政策方向制定。(国策如何定)

       二为:属下重臣任用调整。(一朝天子一朝臣)

       三为:巡游国家,安抚民众情绪。(宣告天下立威)

       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一般就这三层意思。

       在巡游视察过程中,面对河西之地,看着这山河险峻地利无双,魏武侯感叹的说

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言语中充满志得意满的得瑟还有渴求夸赞的高兴。

       事实却也如此,冷兵器时代,地理优势和城池坚固,是可以直接转换为战斗力的,特别是大争之世,拥有地利无疑拥有战略优势,魏武侯得瑟因此而来。

       一般而言,臣下面对君王得瑟,最该做的是跟老板一起吹牛。这样善吹牛的人,说不上人才,但绝对属贴心人。

       (臣下要回吹牛)

       可这是对一般人而言,在战国那特殊时代,人才都是有脾气的存在。

       战国大才吴起就不弄虚的,直接给自家老板一盆冷水,让他清醒清醒。只见吴起讽刺说?在德不在险?,而这才是属于战略家的眼界。

       对大才而言,说真话说实话才是正经事,至于扫兴不扫兴,那不是我该考虑的。

       说完这句大实话后,吴起意犹未尽,继续说了几个实例。

       曾经的三苗左据洞庭,右据彭蠡,两河之险皆占了,结果如何?被禹灭了。

       曾经的夏桀依旧有山河之固江山险要,结果如何?还不是让商汤给放逐了。

       曾经的商纣王也一样,因不休德政,不讲民心归附,滥武妄为,最后被周武王推翻。

       如此三重举证后,吴起依旧嫌怒斥力度不够!

       最后狠狠教训魏武侯说:山河之险,从不是国家有恃无恐根源,国君要不修德,现在船上的所有人都是敌国,还谈什么江山永固。

       (劝诫之语言外之意)

       言语中层层举证如惊涛拍岸,引阵阵冷意,最后怒骂如投枪笔剑,让人发毛。

       发毛之余,感受到吴起言语轻慢,还有自己的孟浪之语,魏武侯难免心有余悸。

       魏武侯为掩饰尴尬,笑了起来,然后对吴起说:嗯嗯,你说的对。

       初看这段,我以为看到一出直言敢谏有识之士,对君王劝诫之语,最后君王从善如流立马改正,换来国家兴旺故事。

       可细看之余,却冷意丛生,魏武侯所言:你说的对背后。

       寻思更多的估计不是江山之险,修德强国,而是?舟中之人皆敌国?。

       这句话太过厉害,如果是坐稳江山的魏文侯听此话,估计会真心折服,但魏武侯可是新君继位,听了这话难免心中发颤。

       一个手握大权的重臣,对新君如此不敬,他要干啥?

       随后岁月,吴起在魏国的日子每况愈下,绝对和这句话有因果关系。

       那个时候的魏武侯就如袁绍附体般,只见地利对国家实力影响,而忘记了让国家强大根源,从不是地利之险而是人才之和。

       这也揭示了一个真理,创一代和富二代,对于人才认知的不同。

       在创一代魏文侯看来,人才是需要珍惜的,有脾气有大才,这样的人,直言肯谏属国家之福,必须要提倡。

       可在富二代魏武侯看来,国家实力才是根本,至于人才有当然好,但脾气太大,不听管束的,属国家不稳定因素,要清除。

       这两个视角叠加后,出生还有实力的因素,决定了他们对待人才的不同态度。

       也由此引申出一个概念,封建帝王时代,实力强盛关键,到底是什么?

吴起不是兵圣嘛,为什么当初和陈胜起义没几年就走下坡路了?

       一

        吴起,卫国人。他很善于用兵,而且爱兵如子,凡战必胜,凡攻必取。在我所接触到的有限典籍中,似乎从未记载过他有败绩。在我心目中,他堪称一代“战神”。

        他在鲁国为将时,以鲁国之弱小,率兵攻打强大的齐国,却能大破之;他在魏国任主将,出击强秦,攻占了五座城邑;他在楚国任相邦时,裁撤冗员,废除楚公族中的疏远子孙,把节省下来的经费用于养兵。因此,能南平百越,北并陈蔡,迫使三晋退却,向西讨伐强秦。

        他不仅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实践者,还是一个胸有韬略的军事理论家。他编撰的《吴起兵法》深受后世兵家景仰,有人把他和孙武的兵法合在一起,并称孙吴兵法。魏国的谋臣李克曾评价他:“吴起的用兵谋略,司马穰苴(齐国名将)也是不能超过他的。”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古代的政治家、军事家,一生的仕途却是走得磕磕绊绊、坎坎坷坷。有人说他贪求荣名,喜好女色;有人说他猜忌残忍。就连太史公司马迁也认为他“苛刻残暴,缺少恩德”。

        可以说,他这一辈子一直都在“命犯小人”。在鲁国因谗言被辞退;在魏国遭构陷被怀疑,在楚国则遭嫉恨受暗算,最终丢了性命。

       二

       吴起在后世的口碑不好,遭人诟病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这样几件事:

        1、他年轻时,家有千金,出外求仕不顺利,弄得倾家荡产。乡里人笑话他,吴起一怒之下竟杀死了诽谤他的三十多人,出卫国的郭门扬长东去。临行前他向母亲告别,咬着自己的胳膊发誓说:“我吴起不做卿相,绝不再回卫国。”

        2、他曾求学于曾子。但过了不久,他的母亲就去世了,吴起却始终也没有回去奔丧。曾子认为他不孝,因此看不起他,甚至与他断绝了关系。

        3、齐人攻打鲁国,鲁国想任用他为将,但因吴起聚了个齐国女子为妻,鲁国国君怀疑他与齐国有关系。吴起为了成就功名,竟杀了自己的妻子,以表明自己的清白。

        4、吴起在魏国做主将时,和士兵中最下等的人吃同样的饭,穿同样的衣。睡卧时不设置褥垫,行军时不骑马乘车,亲自背负粮食,替士卒们分担劳苦。

        据说有个士兵身上长了毒疮,吴起用嘴替他吮吸毒液。士兵的母亲听说这件事后却哭了起来。人家说:“您儿子是个士兵,将军亲自替他吸毒液,您哭什么呢?”母亲说:“往年吴将军替儿子的父亲吸毒液,他父亲作战时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就死在敌阵里。吴将军如今又替这位父亲的儿子吸毒液,我不晓得儿子他会死在哪里。故且哭泣。”

        三

        魏文侯去世以后,吴起侍奉他的儿子武侯。有一次,武侯乘船从黄河中顺流而下。船到半途,他回过头来对吴起说:“真是壮观呀,山河的形势这么坚固,这是魏国的瑰宝啊!”

        吴起却回答说:“要使国家强盛,在于对民众施德,不在于山河险固。从前三苗氏部族居住地的形势,左边是洞庭湖,右边是彭蠡泽,但是由于他不修德义,夏禹就把他灭亡了。夏桀所居的地方,左边是济水、泰山,右边是黄河、华山,伊阙要塞在他的南边,羊肠阪道在他的北边,但是他治理国政不仁道,商汤放逐了他。殷纣治下的国家,左边有孟门关,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他国土的北边,黄河流经他国土的南边,但是他治理国政不讲德义,周武王杀死了他。从这些看起来,治理国家在于施恩德而不在于形势险固。假若您不施恩德,同在一条船中的人都可能成为您的仇敌哩!”武候说:“讲得好。”

        四

        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廉洁正直,完全能得到将士的欢心和拥戴,就任命他做西河郡的太守。他在那一带抗御秦国、韩国,很有名气。

        后来魏国选任相邦,以田文为相。吴起很不高兴,就对田文说:“请让我与您比一比功劳,行不行?”田文说:“可以。”吴起说:“率领三军,使士兵乐于效死拼命,敌国不敢打我国的主意,您比得上我吗?”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治理百官,亲和万民,充实府库,您比得上我吗?”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守西河,令秦兵不敢东向,韩、赵归顺,您比得上我吗?”田文说:“不如您。”

        吴起说:“这三点,您都在我之下,但您的职位反而在我之上,是何道理?”田文说:“国君年幼,国人疑虑,大臣尚未亲附,百姓尚未信任。当此之时,是把国政交给您呢,还是交给我呢?”吴起沉默了半天,说:“应该交给您。”田文说:“这就是为什么我的地位会在您之上缘故啊!”吴起这才知道自己不如田文。

       五

       田文就是后世所说的孟尝君,以贤明和养士出名。而吴起认为自已不如田文,倒也不必如此妄自菲薄。用田文为相是由当时的特殊环境决定的,用他比较安全可靠,符合大多数人的意愿。而吴起手握重兵,又有杰出的军事才能,能耐极大,士大夫们主要是担心他功高震主,甚至会反叛。说起来,倒是由于他的能耐强于田文才不被重用的。

        从上述两件事看来,吴起倒并不像一个残暴苛刻之徒,反而很注重“德义”。同时他又是一个性格直率,敢于担当,勇于自省的人。

        比如他劝谏武侯“形势不如恩德”的话语,就很重视德政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而且说话也是“巷子里扛木头——直来直去”,完全没有采用韩非《说难》里的讽喻、察颜观色等等技巧。而听了田文的一席话,经过一番认真思考以后,马上承认自已比不上田文,没有丝毫怨怼之色。

        因此,他为人所诟病的一些缺点,我觉得很有拿起来重新审视品评一下的必要。

        首先是他和乡人的纠纷。事情的起因是乡人诽谤嘲笑他,追本溯源,过错并不在他。至于后来由口角引发暴力冲突,也要客观地一分为二来看。对方毕竟有三十多人,而已方只有他一人。如果他被杀,那就是白死,上哪儿喊冤去。而对方死了,也不必怨气冲天,只能哀叹技不如人。

        当年孟尝君路过赵国的时候,赵人想一睹他的风采,见面后却都嘲笑道:“原以为田文是个魁梧的大丈夫,谁知见面竟是个瘦小的男人。”田文听了大为恼火,和随行人员一起跳下车,砍杀了好几百人,毁了一个县以后才离去。又有谁说过孟尝君是个残暴的人呢?

        其次是他母亲去世不回家奔丧,似乎也有难言的苦衷。当年离家之时,他曾言之凿凿向母亲保证,不做卿相,誓不回家。可现在只是在鲁国曾子门下做一介求学之寒儒,无寸缕功名在身,又有何面目去面对母亲的在天之灵。不敢面对,是因为有愧;看似不孝,实则誓言犹在耳畔,他是想用实际行动回答对母亲的承诺。

        再次是一个老太太的哭诉,说他的丈夫因为吴起吸毒疮战死了,现在吴起又为他儿子吸毒疮,似乎又想让他儿子也战死,好像吴起就是一个碰谁谁死的丧门星。我觉得此事有点滑稽且荒唐。首先这件事的真实性就很值得怀疑,哪有父子俩同生毒疮,都被吴起碰到了,又都为之吸毒液这样巧合的事情。话说回来,即便真有此事,也只能说明吴起爱兵如子,是一个仁德有爱心的将军,哪能作为诟病吴起的罪证呢!

        至于杀妻求将一事,如果真是事实的话,那确实是吴起做的不够地道。但按照吴起的诸多表现和言谈来综合推演,似乎不应该做出如此不道德的事。况且凭借他的才能,完全没有必要通过这么极端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啊!个中缘由和苦衷,大概只有吴起本人能说得清楚了。

        六

        吴起后来虽然做到将军和相国,但仕途走得却一直不是很顺畅。总有一些人故意或恶意地去毁谤他、陷害他、攻击他。

        他在鲁国为将,率兵攻打齐国,大破齐军。便有人在鲁君面前说:“像鲁国这样的小国家而有了打胜仗的名声,那么各地诸侯就要打鲁国的主意了。而且鲁国和卫国是以兄弟相称的,我们的国君若起用吴起,那么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因而起了疑心,终于辞退了吴起。

        其实此言荒谬之极,根本不值一驳。难道国家小就应该只打败仗不打胜仗;卫国人自家不用人才,其它国家用了就等于抛弃了卫国。商鞅难道不是卫国人,不也是被秦国重用了吗!这样愚蠢的话,偏偏鲁君还真就相信了,可见也是个糊涂之极的家伙。

        在魏国,田文死后,公叔(痤)任丞相,娶了魏国公主。因害怕吴起威胁到其相位,所以想陷害他。公叔的仆人献计道:“吴起为人洁身自爱。您可以先去对武侯讲:‘吴起是个贤人,而您的国土太小,又与强秦为邻,臣下担心吴起不会有久留之心。’武侯会问:‘那怎么办呢?’您就对吴侯说:‘可把公主嫁给他作为试探,吴起愿意留下就会接受,不愿留下就会拒绝,用这种办法考验他。’您再召吴起一起回家。然后让您那位公主对您发脾气表示看不起您。吴起见您的那位公主看不起您,便一定会拒绝迎娶公主。”

        后来吴起看到那位公主看不起魏国的相邦,果然拒绝了魏武侯。武侯自此起了疑心,不再信任他。吴起害怕因此而获罪,只好离开魏国到楚国去。

        七

        楚悼王一向听说吴起贤能,所以一到楚国就让他当上楚国的相邦。吴起大刀阔斧,实施变法。裁撤多余的官吏,废除楚公族中的疏远子孙,把节目省下来的经费用于养兵,目的在于使军队强大,同时打击用纵横之说游说的人。因此楚国逐渐强大起来,南平百越,北并陈、蔡,迫使三晋退却,西伐强秦。

        诸侯都忧虑楚国的强大。原来的楚国贵族也都想害死吴起。所以等到楚悼王死后,宗室大臣趁机作乱,对吴起发起突然袭击。吴起急中生智,跑到楚悼王停尸的地方,趴在楚悼王的身上,大呼“群臣乱王”。攻击吴起的人由于射、刺吴起,也击中了悼王的尸体。

        吴起真不愧是个杰出的军事家,临死也要拉上几个垫背的,这是《吴起兵法》的一种战术吗,叫玉石俱焚,还是叫同归于尽?《吕氏春秋》把它命名为“吴起之智”,真是太贴切不过了。

        无论如何,攻击吴起的人最终受到了应有的惩处。悼王被埋葬以后,太子肃王即位,命令尹把射、刺吴起而连带击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因射、刺吴起而被灭族的人有七十多家。

        老虎因为皮毛美丽而遭杀害,人因为功勋卓著而遭诽谤抨击。纵观吴起的一生,虽然在仕途上有很多敌对的人,但都是因其才能出众、业绩彪炳而嫉恨和毁谤他的;或者是在实施变法过程中被触及既得利益而攻击迫害他的,此外绝无一点私怨,绝无一个私敌。

        对于他的这样的遭遇,我们只能用这样几句话来慨叹: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八

       太史公说:吴起用形势不如恩德说服魏武侯,但在楚国施行他的主张时,却因苛刻残暴、缺少恩德而送了自己的性命。可悲啊!

        对此我却不敢苛同。实施德治和实施法治要根据具体的情势而定。在太平的年代里则可放宽刑罚,广施恩德,所谓“垂拱而治”。若是在混乱的年代,诸侯割据,礼崩乐坏,刑律废弛,政令不通,那就该实施严刑峻法,强行入轨,由大乱走向大治。所谓“乱世用重典,痼疾下猛药”。

        楚悼王当时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境地呢?可以说是内忧外患,举步维艰。从国外来看,三晋逐渐强大。楚悼王十一年,三晋联军大败楚师于大梁、榆关,楚国只得“厚赂于秦”,让秦国出兵,这才减轻了一些楚国的压力。对国内来说,屈、景、昭三大贵族势力很大,掌握一些要职。他们欺压老百姓很有办法,但在治国理政、抵御外侮方面却是一筹莫展。

        楚悼王正值求贤若渴之际,吴起的到来,真可谓喜从天降,不啻于来了一场“及时雨”。他当即给予吴起至高权限,要他打破一切阻力,实施变法。吴起为报知遇之恩,也决心一展胸中抱负,报效楚国。

        首先,他削减了大贵族的特权;其次,锐意整顿吏治;其三,积极开发边远地区;其四,改革军制,“要在强兵”。同时,吴起还极力奖励耕战,禁止纵横家来楚国游说,以便让全国更安心变法和搞好生产。

        事实证明,吴起的变法是卓有成效的。原来“贫国弱兵”的楚国很快强盛了起来。从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前后不过八年光景,楚国就由一个贫弱挨打的大国,变成了一个富裕强盛的大国。楚国的贵族们为一己之私而击杀吴起,无异于自毁长城,让人扼腕长叹!

吴起、白起和韩信,谁的军事才能最厉害?

       提起兵法著作,总使人第一个就想起了《孙子兵法》;其实还有一部兵法著作与《孙子兵法》齐名,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吴起”所著的《吴子兵法》,后世多将这两部著作合二为一,称之为“孙吴兵法”。提起“吴起”这个名字,尚武之人一定不陌生,他的一生颇为传奇,率军代表各国南征北讨,大小征战几无败绩;可就是这么一个“兵圣”,在今天看来却诟病缠身。

       “吴起”所在的年代是诸侯林立,互相征杀的年代,他的祖籍本是“卫国”,还出生在一个比较富庶的家族里;“吴起”志大,少年四方求学花费巨资,可倾尽家财却还是没有得到什么像样的功名。正因如此,“吴起”被乡人嘲笑,说他是败家子,不学无术之人;虽说“吴起”多年在外求学没得到什么功名,可一身武艺已是大成,他竟然杀掉了嘲笑他的三十多人。以一人之力怒杀三十多人,这在真实史料中也是极为罕见的,由此也能看出“吴起”的一身盖世武功;但更多的却反映出他的“狠辣”性格。

       “吴起”负罪逃亡,离开卫国逃到了“鲁国”,并拜在名士“曾申”门下学习儒家学说;可此时卫国传来“吴起”老母病亡的消息。“百善孝为先”这是儒家学说的基础,可“吴起”面对家中老母病亡,竟然拒绝回家奔丧;或许是出于其他考虑,或许是“吴起”畏罪不敢回家,但老师“曾申”却认定他是不孝之人,于是断绝了两人的师徒关系。

       如果说“吴起”这种不孝的行为尚能理解为“有情可原”的话,下面的事却让世人对他更起了厌恶之情。“吴起”放弃儒学后又拜入鲁国名士“季孙氏”门下学习兵法,数年间学有所成;时正逢“齐国”攻打鲁国,鲁穆公本想启用“吴起”,但又顾忌他的妻室是齐国人。此时的“吴起”狠辣本性再起,居然亲手杀了自己的发妻向鲁穆公表忠心;或许是战事紧急,“吴起”终于如愿做起了鲁国领兵统帅,并很快打败了齐国大军。

       可事情并没那么顺利,“吴起”为鲁国立下大功理应奖赏;但令他没想到的是,鲁穆公认为他为功名竟然杀害自己的结发妻子,这种利欲熏心之人不可用,因此战后便不再理睬他。关于这一点后世颇为争议,有人说“鲁穆公”做得对,吴起虽有功但性情残忍狠毒,为功名连发妻都可以杀,日后必作乱鲁国;也有人说“吴起杀妻”是对的,大丈夫志在天下,理应抛妻弃子。

       这两种说法争议千年,至于“吴起”究竟是何等人,全凭看者个人理解;“吴起”也是聪明人,知道自己在鲁国的仕途走到了尽头,于是又果断投靠了“魏国”。此时诸侯林立,互相攻伐实属常事,“魏文侯”启用吴起,命他训练士卒准备攻“秦”;“吴起”在公元前412年南征北战,屡屡获胜,因此威名日盛,也日益得到了“魏文侯”的信任。在魏文侯的支持下,“吴起”第一次走上了改革之路,不过这次仅是改革“兵制”,并创建了历史上第一支“新制式”部队——魏武卒。

       “吴起”率军南征北讨,为“魏国”扩张疆域竟达千里之遥,与各诸侯之间大战76次,其中大胜64次,无一败绩;这样的战绩在历史上也极为罕见,当然还要多亏了“魏武卒”的奋勇杀敌。“魏武卒”的英勇也要依靠“吴起”的治军得法,尤其是爱兵如子;举个例子,吴起曾亲自为一个士兵用嘴吸吮脓毒,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却号啕大哭。当时就有人不理解了,说“你儿子不过是个普通士兵,‘吴起’可是领兵元帅,如此高的身份亲自为你儿子吸毒,你应该感到骄傲才对,怎么又号啕大哭呢?”那位母亲却哭着说“当年‘吴起’也曾为我丈夫吸毒,结果我丈夫为他战死;今天‘吴起’又为我儿子吸毒,这次不知道他会死在哪里!”

       虽然是个小插曲,但却引起了后世数千年的诟病与争议;很明显,这个片段反映出了当时战争的频繁和残酷,这中间“吴起”当然起到了很大作用,也同时引起了后世对“吴起”好战的猜忌。这还只是其一,后世对“吴起”的诟病更多的集中在“吴起吸毒,邀买人心”上面;魏武卒虽是乱世劲旅,但从某种角度看,正是因为吴起如此的“爱兵如子”才促使这支军队为他奋勇杀敌;“吴起”不过是付出了“屈尊”很小的代价,就用无数士兵的性命垒起了他自己的功名富贵。关于这一点,后世对“吴起”的评价几乎一边倒,或许是当时诸侯争战中死了太多无辜生命,而这些无休止的战争其实本质上都是各诸侯的私欲而已。

       “吴起”在魏国威名日盛,尤其在公元前383年,“秦国”50万大军来犯,吴起却领兵5万魏武卒就打败了多于自己十倍的秦军;这一战“吴起”的威名达到了顶峰,也在魏国内达到了“功高盖主”的程度。此时魏文侯和老国相“田文”都相继死去,新任国相“公叔”继任;可新国相却对“功高盖主”的吴起十分忌惮,其实不仅是新国相,整个魏国朝野都十分忌惮“吴起”。

       既然“魏国”已经对吴起有了猜忌之心,日后的迫害也接踵而至;“吴起”不得不恋恋不舍的放弃功名富贵,再次逃亡到“楚国”。此时的“吴起”已是声名鹊起,楚国当然对他敬若上宾,并委以重任;“吴起”再次走上了人生巅峰,又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吴起变法”。

       所谓的“吴起变法”简单的可以理解为:1、凡封君的贵族,已传三代的取消爵禄;停止对疏远贵族的按例供给,将国内贵族充实到地广人稀的偏远之处。2、淘汰并裁减无关紧要的官员,削减官吏俸禄,将节约的财富用于强兵。3、纠正楚国官场损公肥私、谗害忠良的不良风气,使楚国群臣不顾个人荣辱一心为国家效力。4、统一楚国风俗,禁止私人请托。这四条改革在今天看来合情合理,“吴起”也正是因这四条法令使“楚国”国力大增,并随后开始了南征百越的战事,一举将楚国的势力范围拓展到洞庭湖一带;之后“吴起”出兵援赵,又打败了曾是自己亲手建立起来的魏国军队,也算是报了当年在魏国之仇。

       “吴起变法”表面上的确使楚国实力大增,但实际上楚国内部暗潮涌动,尤其是贵族的利益被“吴起”大肆践踏,更为他埋下了祸根;“楚国”贵族对吴起简直到了恨之入骨的地步,这时候恰逢国君“楚悼王”离世,楚国贵族趁此机会群起兴兵攻伐“吴起”。再厉害的“兵圣”终究架不住人多势众,满腔怒火的围攻,“吴起”只能败逃;他的逃亡方向竟然直奔“楚悼王”停尸之地,此时“吴起”中箭,他竟然拔出身上箭插入“楚悼王”尸身上,然后大喊“群臣叛乱,谋害我王。”

       “吴起”此举很明显是鱼死网破的举措,激愤之下,众贵族兵马将“吴起”乱箭射死。因为乱箭有很多直接钉在了“楚悼王”的尸身上,按照楚国法律,毁坏国君尸体是罪大恶极的行为,其罪可诛灭三族;结果新继位的“楚肃王”虽然知道是“吴起”率先毁坏老国君尸体,但为了“王室尊严”,将参与射杀吴起的人全部处死,其中被诛灭三族的就有七十余家,被杀的人数已不能统计。

       由此也能看出“吴起”的狠辣,虽身处绝境尚不忘拉别人为自己陪葬;此举也引起后世诟病,毕竟“吴起”一人获罪,却故意牵连成百上千人为自己陪葬,未免手段过于狠毒。但“吴起”一生治兵却是不争的事实,著有《吴子兵法》成了千古奇书;为此后世还将《吴子兵法》与孙武所著《孙子兵法》齐列,合称为“孙武兵法”,“吴起”也成了传颂千年的兵家圣者,曹洪就曾言“孙吴韩白,用兵之圣也。”

       但对于“吴起”的狠辣,后世多为诟病不齿,白居易曾言“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又有丁耀亢曾言“吴起,名将也。在德不在险之一言,亦似闻道者欤?急功名而杀其妻,何残贼乎!”

吴起杀妻求将文言文注释

       吴起、白起、韩信,三人均在中国军事史上取得极高造诣,均被列入宋武庙七十二将,在位期间均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均结局悲惨,均死于非命。

不同点

       论性格,吴起坚决,白起偏执,韩信腹黑。论出身,白吴李出生名门。韩出身不明,但史书上说他出身卑微,从军是因为吃不起饭。论成就:吴起是真正的集大成者,白韩仅在军事领域所向披靡。

分开评价

吴起

       四人里唯一被称为“子”的人,通兵法儒家三家思想,与孙武齐名(光论生平军事战绩,吴起远超孙武,别说你不同意),吴起之所以被后世称为“吴子”,光是他逆天的军事太能显然是不够用的。吴起是全才,文能治国变法,武能领军征战,败强秦夺其河西。这还是对他在国家政治上的造诣所作出的肯定。

       先讲军事:引尉缭子一句话: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吴起也。吴起一生主导大小战役共76次,64胜12平,无一败绩。在魏期间把当时的秦国打的节节败退,几乎毫无还手之力。著《吴子兵法》,与《孙子兵法》合称《孙吴兵法》。

       再讲政治:吴起仕楚期间,与楚悼王一起进行吴起变法。让当时几乎奄奄一息的楚国满血复活并因此变得强大,使得楚国在此之后稳稳屹立于战国七雄之列(插句话,论变法吴起还算是商鞅的半个师傅。商鞅的徙木立信和什伍连坐法都是仿效吴起),要不是楚悼王亡故,变法夭折,当时楚国会不会真的成功问鼎中原?还真的是说不准。

       另,关于吴起为人的争议实在太大,所以他人品方面的内容就不讲了,各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白起

       用“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话来形容白起,简直不能更合适。

       白起,大秦帝国的缔造者之一,绰号“人屠”“战争魔鬼”,名将白乙丙后代。征战30年。杀敌军超百万。伊阙之战、华阳之战都是他的作品,当然,他之所以被大家记住,还属“长平之战”,坑杀20万的赵国降卒,缔造中国军事史上最大惨案(注意是降卒,不是普通兵士),以至于班固都忍不住说他是“豺狼之徒”(关于被坑杀降卒的数字,《史记》记载为40万,据多年来史家考证之结论,此处取20万之说最为可信)。不过残暴归残暴,白起卓越的军事才能是被历朝历代肯定的。一生和吴起一样没打过一场败仗,而且几乎都是压倒性的胜利。所以说他是战争魔鬼不是没有道理的。只可惜,此人一生为国戎马疆场,最后却落得个自裁的下场。悲兮叹兮。

韩信

       客观点讲,韩信是一个满野的人,打战野,做人也野。年轻时候是个典型的问题青年,走哪儿都和人吵架打架,简直人憎狗厌,穷得吃不起饭,只好从军打战,由此迈上了人生巅峰的道路。所以其实真正去了解过韩信一生的人,会觉得在一定程度上,韩信的死是必然的。刘氏王朝不会容忍一个战场上所向披靡,心里头却是像屁野马的人。尤其在古代尤为注重一个人的家世出身,韩信在这一点上比前面三位太吃亏了。韩信打战的才能就不用赘述了,用兵如神,且不太按常理出牌,暗渡陈仓是最好的例子,后世评价为“言兵莫过孙武,用兵莫过韩信”,大汉王朝在军事上的真正奠基人(要靠刘邦那点三脚猫的打战本领就算了)。只可惜鸟尽弓藏,作为一个职业军人,死在一个女人手来,的确实有点儿窝囊了。

       1. 文言文 吴起杀妻求将

        吴起杀妻求将

        吴起者,卫人也,〔1〕好用兵。尝学于曾子,〔2〕事鲁君。〔3〕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注释〔1〕《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吴起,卫左氏中人也。”〔2〕“曾子”,据《经典释文叙录》,即曾申。曾申从子夏受《毛诗》,传李克;从左丘明受《左传》,传吴起。曾申是曾参之子,字子西。〔3〕吴起事鲁为将伐齐,年数无可考。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1〕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2〕遂破其家。乡党笑之,〔3〕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4〕与其母诀,〔5〕啮臂而盟曰:〔6〕‘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7〕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8〕

        注释〔1〕“猜忍”,猜忌残忍。〔2〕“游仕”,出外找官做。“不遂”,不遂愿。〔3〕“乡党”,《周礼》所记乡遂居民组织以五族即五百家为党,五州即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这里是泛指吴起的同乡。〔4〕“郭门”,外城的城门。鲁在卫之东,所以说东出卫郭门。〔5〕“诀”,诀别。〔6〕“啮”,音niè,咬。“盟”,发誓。〔7〕鲁的始封君周公旦和卫的始封君康叔封为同胞兄弟,所以称“兄弟之国”。〔8〕“谢”,辞退。

       

        吴起(约公元前440—前381年)

        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军事改革家。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吴起喜好用兵,一心想成就大名。曾经在孔子弟子曾参门下求学,在鲁国为臣。周威烈王十四年(前412年),齐国进攻鲁国,鲁国国君想用吴起为将,但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对他有所怀疑。吴起由于渴望当将领成就功名,就毅然杀了自己的妻子,表示不倾向齐国,史称杀妻求将。鲁君终于任命他为将军,率领军队与齐国作战。

2. 翻译:昔吴起杀妻求将,鲁人谮之;乐羊伐中山,对使者食其子,文侯

        勉力一试:

        当年鲁国的吴起杀死自己的妻子来谋求大将之位(齐国将伐鲁,鲁国想用吴起为将,但吴曾娶齐女为妻,鲁人疑之,吴就杀死自己的妻子以取得鲁国的信任),吴起战胜齐国回来,鲁国有人诬陷他,说他残忍,德行低下;乐羊子讨伐中山君,对着中山国的使者吃了自己儿子的肉(乐羊作为魏国的将领攻打中山国。当时他的儿子就在中山国内,中山国国君把他的儿子煮成人肉羹送给他。乐羊就坐在军帐内端着肉羹喝了起来,一杯全喝完了。魏文侯对睹师赞说:“乐羊为了我的国家,竟吃了自己儿子的肉。”睹师赞却说:“连儿子的肉都吃了,还有谁的肉他不敢吃呢!”乐羊攻占中山国之后,魏文侯虽然奖赏了他的战功,却怀疑起他的心地来。),魏文侯虽然奖赏了他的战功,却怀疑起他的心地来。这都是因为能做出不近人情的事情的人,他们中直正达的心地是不可以预料的。天顺年中,都指挥使马良深受君王宠爱。马良的妻子死了,君王还常常对他表示慰问。正好马良几天都没有出门,君王问起他,身边的人回答说马良娶了新妻。君王非常生气说:“此小子连夫妻情份都如此凉薄,怎能忠心对我呢?”杖责并疏远了他。宣德年中,金吾卫指挥使傅广自已阉了自己,请求进宫廷效劳。皇上说:“这人已经是三品官,还想要做什么呢?自残身体来谋求重用,应该下法司问罪!”唉!这也是圣人的远见卓识啊!

3. 《吴起守信》文言文解释

        下面的译文仅供参考

        一、

        昔吴起出遇故人②,而止之食。故人曰:“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选自《龙门子凝道记》)

        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啊。”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老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友,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子之(战国燕王哙的宰相)为燕相时,有一天坐在厅堂上假装说:“刚才走出门的是一匹白马吗?” 左右亲信都说没看见,只有一人追出门外,回来时禀报说:“确实有一匹白马。”子之借这事知道了左右对他的不诚实。 子之为燕相,应该用诚实信用来教化国人,为什么要使用诡计呢?以正道来教导(国人)尚且都有人不听从,何况用诡计呢! 这只能扰乱国人啊。凡是那些扰乱国人的,都那些喜欢耍巧弄诈玩弄智谋的人。

        二、

        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啊。”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老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友,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子之为燕相,应该用诚实信用(来教化国人),为什么要使用诡计呢?以正道来教导(国人)尚且可能不听从,何况用诡计呢。何以用这个来扰乱一个国家的。那些扰乱国家的,都是机巧狡诈的人。

4. 翻译昔吴起杀妻求将翻译:昔吴起杀妻求将,鲁人谮之;乐羊伐中山,

        昔日吴起为了谋求将军的职位而杀害妻子,鲁国的舆论一直的对他进行声讨,魏国将军乐羊在讨伐中山国的时候,当着中山国的使者吃自己儿子的肉,其伐中山国的功劳虽然得到魏文侯褒奖和赏赐,但却质疑他是否会对自己忠心。

        所以,凡是能做出有悖常理、不进人情的事情的人,他的忠诚和其德行的端正,都是难以预料的。在天顺年间,都指挥使马良颇得皇帝宠信。

        马良的妻子去世了,皇帝经常慰问他。马良好几天没有来朝见皇帝,当皇帝问到马良为什么没有来的时候,周围的大臣们回答道:“马良新娶了夫人。”

        皇帝大怒道:“此人连夫妇之间的基本操守都如。此淡漠,如何能忠心为我办事?”于是将马良施以杖刑并不再重用。

        宣德年间,金吾卫指挥使傅广自宫,请皇帝把他安排到宫廷里当差。皇帝说:“此人已经是三品官职在身,还要如何?他自残身体妄图博得高官要职,把他交付到法司去治罪!”哎!这就是圣人的远见啊。

5. 文言文吴起杀妻的译文是什么

        吴起,是卫国人,喜欢用兵。

        曾向曾子求学并臣事鲁国国君。齐人攻打鲁国,鲁国想任吴起为将,但吴起娶了齐国女子为妻,而鲁国人怀疑他。

        当时吴起为了成就功名,竟杀了自己的妻子,以表白自己与齐国没关系。鲁国终于任他为将,率兵攻打齐国,大破齐国。

        鲁国有人说吴起的坏话:“吴起的为人,属于猜忌残忍之人。他年轻时,家有千金,出外求仕不顺利,弄得倾家荡产。

        乡里人都笑话他,吴起竟杀死毁谤自己的三十多人,出卫的郭门东去。临行向他的母亲告别,咬着自己的胳臂发誓说:‘我吴起不做卿相,决不再回卫国。

        ’这样吴起求学于曾子。但过了不久,他的母亲去世,吴起却始终也没有回去。

        曾子看不起他,而与吴起断绝关系。吴起只好去鲁国,学习兵法,求事于鲁国国君。

        鲁国国君怀疑他(与齐国有关系),吴起又杀妻求将。像鲁国这样的小国而有打胜仗的名声,那么诸侯就要打鲁国的主意了。

        而且鲁国和卫国是以兄弟相称,我们的国君若起用吴起,那么就等于抛弃卫国。”鲁国国君因而疑心,辞退吴起。

        当时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想去投靠他。魏文侯问李克说:“吴起是个什么样的人?”李克说:“吴起贪财好色,但用兵即使司马穰苴也超不过他。”

        因此魏文侯任吴起为将,进攻秦国,拔取秦的五座城池。

6. 这篇文言文的翻译

        孙子吴起列传 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编辑本段]翻译 孙子叫做武的,是齐国人。

        他以所著兵法求见于吴王阖庐。阖庐说:“您的十三篇我已全部拜读,可以试着为 *** 演一番吗?”孙子说“可以。”

        阖庐问:“可用妇女来操演吗?”孙子说:“可以。”于是答应孙子,选出宫中美女,共计一百八十人。

        孙子把她们分为两队,派王的宠姬二人担任两队的队长,让她们全部持戟。命令她们说:“你们知道你们的心口、左手、右手和背的方向吗?”妇女们说:“知道。”

        孙子说:“前方是按心口所向,左方是按左手所向,右方是按右手所向,后方是按背所向。”妇女们说:“是。”

        规定宣布清楚,便陈设斧钺,当场重复了多遍。然后用鼓声指挥她们向右,妇女们大笑。

        孙子说:“规定不明,申说不够,这是将领的过错。”又重复了多遍,用鼓声指挥她们向左,妇女们又大笑。

        孙子说:“规定不明,申说不够,是将领的过错;已经讲清而仍不按规定来动作,就是队长的过错了。”说着就要将左右两队的队长斩首。

        吴王从台上观看,见爱姬将要被斩,大惊失色。急忙派使者下令说:“寡人已知道将军善于用兵了。

        但寡人如若没有这两个爱姬,吃饭也不香甜,请不要斩首。”孙子说:“臣下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国君的命令可以不必完全照办。”

        于是将队长二人斩首示众。用地位在她们之下的人担任队长,再次用鼓声指挥她们操练。

        妇女们向左向右向前向后,跪下起立,全都合乎要求,没有一个人敢出声。然后孙子派使者回报吴王说:“士兵已经阵容整齐,大王可下台观看,任凭大王想让她们干什么,哪怕是赴汤蹈火也可以。”

        吴王说:“将军请回客舍休息,寡人不愿下台观看。”孙子说:“大王只不过喜欢我书上的话,并不能采用其内容。”

        从此阖庐才知道孙子善于用兵,终于任他为将。吴国西面击破强楚,攻入郢,北威齐、晋,扬名于诸侯,孙子在其中出了不少力。

        孙武死后,过了一百多年又有孙膑。孙膑出生在阿、鄄之间,也是孙武的后世子孙。

        孙膑曾与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为魏国做事因而当上魏惠王的将军,但自认才能不如孙膑,便暗地派人召见孙膑。

        孙膑到了魏国,庞涓唯恐孙膑超过自己,嫉妒他,而以刑罚砍去他的双脚并施以墨刑,想使他埋没于世不为人知。 齐国的使臣来到大梁,孙膑以犯人的身份秘密地会见了齐使,进行游说。

        齐国的使臣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齐国将军田忌不仅赏识他而且还象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田忌经常跟齐国贵族子弟赛马,下很大的赌注。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可分为上、中、下三等。

        于是孙膑对田忌说:“你尽管下大赌注,我能让你取胜。”田忌信以为然,与齐王和贵族子弟们比赛下了千金的赌注。

        到临场比赛,孙膑对田忌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拿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让您的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三次比赛完了,田忌败了一次,胜了两次,终于赢得了齐王千金赌注。

        于是田忌就把孙子推荐给齐威王。威王向他请教兵法后,就把他当做老师。

        后来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打算任用孙膑为主将,孙膑辞谢说:“受过酷刑的人,不能任主将。”

        于是就任命田忌做主将,孙膑做军师,坐在带蓬帐的车里,暗中谋划。田忌想要率领救兵直奔赵国,孙膑说:“想解开乱丝的人,不能紧握双拳生拉硬扯;解救斗殴的人,不能卷进去胡乱搏击。

        要扼住争斗者的要害,争斗者因形势限制,就不得不自行解开。如今魏赵两国相互攻打,魏国的精锐部队必定在国外精疲力竭,老弱残兵在国内疲惫不堪。

        你不如率领军队火速向大梁挺进,占据它的交通要道,冲击它正当空虚的地方,魏国肯定会放弃赵国而回兵自救。这样,我们一举解救了赵国之围,而又可坐收魏国自行挫败的效果。”

        田忌听从了孙膑的意见。魏军果然离开邯郸回师,在桂陵地方交战,魏军被打得大败。

        十三年后,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王派田忌率领军队前去救援,径直进军大梁。

        魏将庞涓听到这个消息,率师撤离韩国回魏,而齐军已经越过边界向西挺进了。孙膑对田忌说:“那魏军向来凶悍勇猛,看不起齐兵,齐兵被称作胆小怯懦,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就要顺应着这样的趋势而加以引导。

        兵法上说:“用急行军走百里和敌人争利的,有可能折损上将军;用急行军走五十里和敌人争利的,可能有一半士兵掉队。命令军队进入魏境先砌十万人做饭的灶,第二天砌五万人做饭的灶,第三天砌三万人做饭的灶。”

        庞涓行军三日,特别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胆小怯懦,进入我国境才三天,开小差的就超过了半数啊!”于是放弃了他的步兵,只和他轻装精锐的部队,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孙膑估计他的行程,当晚可以赶到马陵。

        马陵的道路狭窄,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适合埋伏军队。孙膑就叫人砍去树皮,露出白木,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于是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兵,隐伏在马陵道两边,约定说:“晚上看见树下火光亮起,就万箭齐发。”庞涓当晚果然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白木上写着字,就点火照树干。

7. 文言文吴起杀妻的译文是什么

        吴起,是卫国人,喜欢用兵。

        曾向曾子求学并臣事鲁国国君。齐人攻打鲁国,鲁国想任吴起为将,但吴起娶了齐国女子为妻,而鲁国人怀疑他。

        当时吴起为了成就功名,竟杀了自己的妻子,以表白自己与齐国没关系。鲁国终于任他为将,率兵攻打齐国,大破齐国。

        鲁国有人说吴起的坏话:“吴起的为人,属于猜忌残忍之人。他年轻时,家有千金,出外求仕不顺利,弄得倾家荡产。

        乡里人都笑话他,吴起竟杀死毁谤自己的三十多人,出卫的郭门东去。临行向他的母亲告别,咬着自己的胳臂发誓说:‘我吴起不做卿相,决不再回卫国。

        ’这样吴起求学于曾子。但过了不久,他的母亲去世,吴起却始终也没有回去。

        曾子看不起他,而与吴起断绝关系。吴起只好去鲁国,学习兵法,求事于鲁国国君。

        鲁国国君怀疑他(与齐国有关系),吴起又杀妻求将。像鲁国这样的小国而有打胜仗的名声,那么诸侯就要打鲁国的主意了。

        而且鲁国和卫国是以兄弟相称,我们的国君若起用吴起,那么就等于抛弃卫国。”鲁国国君因而疑心,辞退吴起。

        当时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想去投靠他。魏文侯问李克说:“吴起是个什么样的人?”李克说:“吴起贪财好色,但用兵即使司马穰苴也超不过他。”

        因此魏文侯任吴起为将,进攻秦国,拔取秦的五座城池。

       好了,今天关于“吴起天气预报十五天”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吴起天气预报十五天”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