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温度 天气温度

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基础 张书余_地质气象灾害预警

zmhk 2024-06-15 人已围观

简介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基础 张书余_地质气象灾害预警       对于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基础 张书余的话题,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供相关的资讯和建议。1.“8·”新疆玛纳斯县芦草沟矿区泥石流2.国土资源部

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基础 张书余_地质气象灾害预警

       对于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基础 张书余的话题,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供相关的资讯和建议。

1.“8·”新疆玛纳斯县芦草沟矿区泥石流

2.国土资源部办公厅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成立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及联络组的通知

3.广东广州年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演练脚本

4.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发展趋势与保护区划

5.地质灾害防治分区与防治重点

6.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演练方案

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基础 张书余_地质气象灾害预警

“8·”新疆玛纳斯县芦草沟矿区泥石流

       1 引言

       2013年8月14日17~19时,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芦草沟矿区突降暴雨,形成洪水泥石流灾害。洪水泥石流对矿区内天安煤矿、园丰煤矿造成一定破坏,但因预警预报及时准确,在该次山洪泥石流爆发前,矿山值班人员立即启动防灾应急预案,对受威胁人员实施了应急转移,未造成人员伤亡,成功避免50人、100万元财产损失。

       此次洪水泥石流对矿区内的工业广场、职工宿舍、库房及电器设备等造成一定毁坏,估算直接经济损失约40万元。

       接到灾情报告后,玛纳斯县国土资源局领导等一行5人于8月15日早上10点赶赴芦草沟矿区调查灾情。要求矿区在清理矿区堆积物的同时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要做好进一步防范措施,建在沟谷的宿舍不允许居住工人,必须全部搬迁至办公楼安全地带,同时要加强对矿区上游沟谷的监测。

       2 地质灾害灾情概况

       2.1 基本情况

       芦草沟为玛纳斯河上游支流,补给来源主要为冰川融雪水和大气降水,沟谷仅在春季融雪或夏秋雨季有短暂水流汇入玛纳斯河。此次产生泥石流灾害的沟谷为芦草沟支沟,海拔1000~2000m,沟向正北,沟谷纵坡降为270‰,流域面积约4km2。平时为干沟,降雨或融雪时沟内形成汇流。

       矿区地层主要为二叠系和侏罗系的砾岩、砂岩、泥岩及煤层组成。泥石流物质来源多为坡积物、冲沟两侧风化崩塌坠落形成的碎屑物质和块石,两侧沟谷坡度在25°~45°,植被较发育。

       8月14日玛纳斯南山矿区降水量在6~12mm,为中量降雨。由于山区多有局地强降雨,据查此次暴雨量为近10年来历史最大。灾害发生后,天安煤矿只是工业广场部分被洪水冲毁,损失较小。洪水泥石流堆积体将园丰煤矿矿区食堂南部80m长、5m宽、2m多深的泄洪沟填平,泥石流冲开矿区食堂附近的截洪坝冲入食堂北侧花园、职工宿舍、职工活动室等房屋,房间内进水达1m深(含大量泥沙)。洪水冲刷道路形成1.5m深的沟渠。洪水泥石流过后在职工宿舍区、工业广场平缓处堆积1~2m厚泥砂石块,粗略估计在1500m3左右,为小型水石流型灾害。

       2.2 成因分析

       玛纳斯县南部山区位于天山山脉北坡,降水较丰富,芦草沟泥石流灾害较发育,属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泥石流灾害多发生在春季融雪和降水较为充沛的4~9月,此次暴雨量为近10年来历史最大,是引发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因素。沟谷较狭窄,两侧山体坡度较大,十分容易形成汇流。矿区地层岩性为易风化的砂岩、泥岩,泥石流物质来源为冲沟两侧岩层风化剥落形成的碎屑物质坡积物和沟谷内以往堆积体。此次泥石流形成区和流通区界限不明显,受灾地点沟谷既有堆积也有侵蚀,沟谷既是流通区也是形成区。矿区沟谷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强降雨是导致此次泥石流灾害发生的最重要因素。

       图1 沟谷内泥石流堆积体

       图2 沟谷内受威胁的职工宿舍

       图3 沟谷上游及堆积体块石

       图4 矿区及周边地貌(向南)

       3 地质灾害巡查监测

       3.1 日常巡查监测

       玛纳斯县芦草沟矿区是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段,每年玛纳斯县国土资源局都要协助政府和矿山签订《地质环境保护责任书》,向矿区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防灾避险明白卡,对各矿区人员开展地质灾害防灾避险知识宣传教育,增强矿区工作人员的防灾避灾意识。针对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新疆国土资源厅在今年汛期专门要求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开展了在建工程和矿区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工作,并进一步落实了矿山的防灾责任,在汛期雨季24小时值班监测,并保持信息畅通,做好值班、动态监测记录等,确保了地质灾害防灾预警工作的正常开展,保障了矿区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3.2 灾害应急预警机制

       自治区、昌吉州、玛纳斯县三级国土资源和气象部门均联合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2013年8月13日县国土资源局和气象局联合发布了降雨气象过程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随后县国土资源局及时将预警信息通知了地质灾害预警区域内的相关乡镇场和矿区。8月14日17~19时,玛纳斯县芦草沟矿区突降暴雨,在该次降雨前,该矿值班人员立即启动防灾应急预案,对受威胁的50人实施了应急转移,迁至矿区办公楼等安全地带。在接到灾情报告后,玛纳斯县国土资源局领导等一行5人于8月15日早上10点赶赴芦草沟矿区调查灾情。根据现场勘查的情况要求矿山企业进一步做好防范措施,安排人员继续做好监测、值守工作。

       4 地质灾害避险安置

       因预警预报及时准确,在此次泥石流爆发前,矿山对受威胁的50人实施了应急转移,避让至矿山办公区安全地带,搬运部分生产资料。由于提前预报,防灾避险措施得力,泥石流灾害未造成人员伤亡。

       灾情调查后,玛纳斯县国土资源局给天安煤矿和园丰煤矿下发整改通知,要求矿山聘请有关专家对矿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科学规划,在清理矿区堆积物的同时仍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要进一步做好防范措施,建在沟谷中的宿舍不允许再居住,必须全部搬迁至办公楼安全地带,同时要求加强对矿区上游沟谷的监测,一旦发现有发生地质灾害迹象,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5 经验与启示

       此次成功避险说明平时较扎实的地质灾害预防基础工作是关键。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更是我们今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

       (1)扎实的地质灾害预警基础工作是关键。此次地质灾害发生前,县国土资源局和气象局进行了较准确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并及时通知相关人员,矿山值班人员能够立即启动防灾应急预案,将人员撤离危险区域,从而避免了人员伤亡,减少了财产损失。平时较扎实的地质灾害预防基础工作是此次成功避险的最主要原因。

       (2)要落实矿山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人员并加强培训。随着经济发展,矿山开采活动日益增加,矿区地质灾害是近几年来新疆乃至全国地质灾害发生的重点区域。进一步加强矿山地质灾害防灾责任意识和防治避险知识培训是避免矿山人员伤亡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有助于逐步完善预案、增强预案的实效性、可操作性的。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成立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及联络组的通知

       整理集成全国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和研究成果,编制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图层30个,建立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系统。

       5.2.1 信息图层编制原则

       在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图层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各种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因子、历史地质灾害点分布、社会经济条件、人类工程设施等因素。依据如下几个原则:

       1)全面性。将目前能够收集到的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各种因素,尽可能地考虑全面,至于每种因素的影响贡献大小在权重计算部分考虑。

       2)时效性。每个信息图层的编制中,尽可能以最新最翔实的数据资料为基础,从而保证对最新资料信息和研究成果的及时利用和更新。

       3)适用性。收集到的数据资料,根据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的具体工作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改编处理。

       4)最大可能使用数据。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的基本比例尺定位为1∶100万,一些关键的图层数据,如地理底图、地质底图、土地利用底图均可达到1∶100万的比例尺需求,但部分信息图层无法达到1∶100万的比例尺,本项目本着最大可能使用数据的原则,暂且采用小比例尺的图层直接投影变换代替,以后工作中再逐步更新。

       5.2.2 信息图层概况

       信息图层的投影参数如下:

       比例尺:1∶100万

       投影类型:亚尔博斯等积圆锥投影坐标系;坐标单位:mm

       第一标准纬度:25°00'00″;第二标准纬度:47°00'00″

       中央子午线经度:105°00'00″;投影原点纬度:0°00'00″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图层基本情况见表5.1。

       5.2.3 信息图层说明

       各信息图层编制按照各因子的分布特点进行分级。

       5.2.3.1 年均雨量

       全国年均雨量分为11个级别,各级别年均雨量分段:<50mm,50~100mm,100~200mm,200~400mm,400~600mm,600~800mm,800~1000mm,1000~1200mm,1200~1600mm,1600~2000mm,>2000mm。

       5.2.3.2 年均气温

       根据《中国自然地理图集》(2004),将全国年均气温分为9个级别,各级别年均气温分段如下:<-4℃,-4~0℃,0~4℃,4~8℃,8~12℃,12~16℃,16~20℃,20~24℃,>24℃。

       5.2.3.3 年蒸发量

       根据《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图集》(2004),将全国年蒸发量分为10个级别,各级别分段如下:<500mm,500~600mm,600~800mm,800~1000mm,1000~1200mm,1200~1400mm,1400~1600mm,1600~2000mm,2000~2400mm,>2400mm。

       表5.1 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图层简表

       5.2.3.4 年干燥度

       干燥度,又称干燥指数或干燥因子。描述气候干燥程度的指数,与湿润系数互为倒数,一般用水分的可能消耗量与收入量的比值表示。它是表征一个地区干湿程度的指标。

       根据《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图集》(2004),将全国年干燥度分为12个级别,各级别分段如下:<0.5,0.5~0.75,0.75~1.0,1.0~1.5,1.5~2.0,2.0~3.0,3.0~5.0,5.0~10,10~25,25~50,50~100,>100。

       5.2.3.5 地震烈度

       采用第三代《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将全国地震烈度按5级区划:Ⅴ度区、Ⅵ度区、Ⅶ度区、Ⅷ度区、Ⅸ度区。

       5.2.3.6 历史地震点

       来源于科学数据共享工程,中国地震局共享数据网,近年来(1999年1月1日至2006年11月2日)的已发地震点数据,共203个。

       5.2.3.7 地层岩性

       根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100万地质图”重新进行编制划分。

       (1)划分原则

       地质灾害的产生与地层岩性关系密切。地层岩性是地质灾害形成的内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产生起着主导和控制作用,岩性及其组合特征的控制作用决定着地质灾害的区域分布。从沿海向内陆,地层岩石由火成岩为主变为变质岩、碎屑岩相间分布,进而变为碳酸盐岩、碎屑岩、变质岩相间分布。

       斜坡岩土体的性质及其结构是形成滑坡、崩塌的物质基础。一般易形成滑坡、崩塌的岩体,大都是碎屑岩、软弱的片状变质岩,岩性多为泥岩、页岩、板岩、含碳酸盐类软弱岩层、泥化层、构造破碎岩层。这些软弱岩层经水的软化作用后,抗剪强度降低,容易出现软弱滑动面,形成崩滑体。

       黏性土滑坡在四川分布密集,在中南、闽、浙、晋西、陕南、河南等地也较密集,在长江中下游、东北等地也有一定分布;半成岩类粘土岩滑坡在青海、甘肃、川滇地带、山西几个断陷盆地中分布密集;黄土滑坡在黄河中游、青海等省较密集;泥岩、千枚岩、砂质板岩形成的滑坡在湖南、湖北、西藏、云南、四川、甘肃等地十分发育。

       泥石流主要发育在变质岩区和黄土区,火成岩区和碎屑岩地区次之,碳酸盐岩地区泥石流相对不发育。

       根据全国地质灾害发育的普遍规律并结合不同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的特殊性,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划分地质灾害敏感性岩组。

       1)地层岩性与地质灾害分布的关系;

       2)地层岩性的成因、物质组成与空间分布特征;

       3)地层岩性的时代;

       4)岩土体(不同时代地层)的工程地质性质;

       5)水岩相互作用的敏感性;

       6)1∶100万中国地质图的精度。

       (2)划分方案

       根据地质灾害发育的普遍规律以及地层岩性对地质灾害的敏感程度,将地质灾害敏感性岩组划分为10种类型。敏感性指数值越高,则相应的岩组对地质灾害的发生也越敏感。

       Ⅰ类:主要为水体、粉砂质食盐、食盐壳、盐碱壳、风积物砂等区域,这些区域不会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Ⅱ类:主要是火成岩类。岩性为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辉长岩、花岗岩、辉绿岩等,岩性坚硬,力学强度大,是很好的地基和建筑材料。

       Ⅲ类:主要是火成岩类。岩性为钾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片麻状花岗岩、斜长花岗岩、紫苏花岗岩、正长岩、石英正长岩、煌斑岩、白岗岩、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辉石闪长岩、辉长闪长岩、花岗斑岩、英安斑岩、辉绿岩、橄榄岩、橄榄辉绿岩、玄武岩、橄榄玄武岩、苦橄玄武岩、石英二长岩、石英二长斑岩、辉石岩、角闪正长岩、闪长玢岩、英安玢岩、辉绿玢岩、苦橄玢岩、安山玢岩、超基性岩、安山岩、碱性岩、英安岩、粗面岩、科马提岩、云辉二长岩、白榴岩、霓霞岩、碎斑熔岩、细碧岩、石英钠长斑岩、霏细斑岩、辉长苏长岩等,岩性坚硬,力学强度较大。

       Ⅳ类:主要是变质岩类和部分火成岩及沉积岩。岩性为白云质灰岩、灰岩、白云岩、黑云母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黑云斜长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流纹岩、变粒岩、片麻岩、角闪岩、砂砾岩、砾岩、变质橄榄辉长岩、糜棱岩、蛇纹岩、大理岩、珍珠岩、硅质岩、蛇绿岩、浅粒岩、岩溶角砾岩、铝铁岩系、黑云角闪闪长岩、斑状云母橄榄岩、榴辉岩、黑云母霞石白榴岩、霏细岩等,岩性较坚硬,力学强度较大。

       Ⅴ类:主要是沉积岩类。岩性为页岩、夹页岩、火山碎屑岩、生物碎屑岩、片岩、千枚岩、板岩、砂岩、粉砂岩、碳酸盐岩、凝灰岩、糜棱岩等,半坚硬岩组,力学强度较低,易风化,遇水软化,是地质灾害较易发生的地层。

       Ⅵ类:主要是沉积岩类。岩性为泥岩、钙质泥岩、泥灰岩、夹泥岩、粘土岩、泥页岩、煤系、泥质粉砂岩、冰碛泥砾岩等,半坚硬岩组,力学强度低,遇水泥化,是地质灾害容易发生的地层。

       Ⅶ类:岩性为黄土、黄土状土,黄土的地层年代为Q1p,Q2p,渗透性弱、抗剪强度高。

       Ⅷ类:主要为冲海积物、海积物、冲湖积、湖积、沼泽堆积、石英斑岩风化层、花岗斑岩风化层等松散层。

       Ⅸ类:主要是冲积物、冲洪积物、洪冲积物、残坡积物、坡冲积物、冰碛物、苦橄玄武岩风化层、辉绿岩风化层、花岗岩风化层、冰积物等松散堆积物,是产生地质灾害的主要物源。

       Ⅹ类:岩性为黄土,地层年代为Q3p,Qh,疏松、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渗透性强、抗剪强度低、具湿陷性(表5.2)。

       5.2.3.8 断裂分布

       根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100万地质图”编制。考虑到网格单元的大小和断层断裂的影响范围,计算时采用网格区内断层断裂的密度进行计算。

       5.2.3.9 第四系成因时代

       根据1∶250万第四纪地质图编制,将第四系的成因时代分为7类:N2-Q1p,Q,Qp,Q1p,Q2p,Q3p,Qh。

       5.2.3.10 岩土体类型

       来源于1∶400万岩土体类型图,将岩土体类型分为7类:火成岩、变质岩、碎屑岩、碳酸盐岩、砂质土、黄土、其他土。

       5.2.3.11 第四系成因类型

       根据1∶250万第四纪地质图编制,将第四系成因类型分为19类:冰碛、冰水沉积、冰水-洪积、冰水-湖积、洪积、残积、残坡积、冲积、冲积-洪积、冲积-湖积、寒冻风化残坡积、红土化残积、黄土堆积、风积、湖积、坡积、岩溶化残坡积、火山堆积、海陆交互相及海相堆积。

       表5.2 中国工程地质岩组划分表

       5.2.3.12 水文地质类型

       将水文地质类型分为5大类、18亚类:

       1)松散沉积孔隙水(滨河平原冲海积层孔隙水、堆积平原冲洪积层孔隙水、黄土高原黄土层孔隙水、内陆盆地冲洪积层孔隙水、沙漠风积沙丘孔隙水、山间盆地冲积层孔隙水);

       2)基岩裂隙水(丘陵高原碎屑岩裂隙水、熔岩孔隙裂隙水、山地丘陵岩浆岩裂隙水、山地变质岩裂隙水);

       3)多年冻土冻结层上水(高纬度山地基岩冻结层上水、中低纬度高原基岩冻结层上水、中低纬度高原松散沉积冻结层上水);

       4)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峰丛峰林裂隙溶洞水、岩溶丘陵裂隙溶洞水、岩溶山地裂隙溶洞水);

       5)其他(湖泊、雪被)。

       5.2.3.13 海拔高度

       从1∶100万地理地貌底图中提取,将海拔高程分为6类:极高海拔(>6000m)、高海拔(4000~6000m)、中高海拔(2000~4000m)、中海拔(1000~2000m)、低海拔(<1000m)、其他(非山地丘陵)。

       5.2.3.14 起伏程度

       从1∶100万地理地貌底图中提取,将地形起伏分为6类:极大起伏(>2500m)、大起伏(1000~2500m)、中起伏(500~1000m)、小起伏(200~500m)、丘陵(<200m)、其他(非山地丘陵)。

       5.2.3.15 地貌类型

       从1∶100万地理地貌底图中提取,并重新归类,将地貌类型分为11类:山地、黄土梁峁、黄土台塬、黄土塬、风蚀地貌、台地、平原、冲积扇平原、低河漫滩、现代冰川、湖泊。

       5.2.3.16 土壤侵蚀

       根据“中国土壤侵蚀图”,将土壤侵蚀类型及侵蚀强度分为3大类、15亚类:

       1)水力侵蚀(剧烈侵蚀、极强度侵蚀、强度侵蚀、中度侵蚀、轻度侵蚀、无明显侵蚀、微度侵蚀);

       2)冻融侵蚀及冰川侵蚀(强度侵蚀、中度侵蚀、轻度侵蚀、微度侵蚀);

       3)风力侵蚀(极强度侵蚀、强度侵蚀、中度侵蚀、轻度侵蚀)。

       5.2.3.17 水系

       从1∶100万地理底图中提取的线形河流。实际计算时,采用网格单元内水系密度参加计算。

       5.2.3.18 植被

       从1∶100万地理地貌底图中提取,将植被覆盖分为6类:红树林滩、森林、经济林与竹林、灌木林、草地、其他。

       5.2.3.19 土地利用

       根据“1∶100万土地利用类型图”编制,将土地利用类型分为6大类、13亚类。分别是:①耕地(水田、旱地);②林地(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其他林地);③草地(高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低覆盖度草地);④水域;⑤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其他建设用地);⑥未利用土地。

       5.2.3.20 公路

       从1∶100万地理底图中提取的线形公路,又分为5类,即高速公路、主要公路、一般公路、大路、小路。实际计算时,采用网格单元内所有公路密度参加计算。

       5.2.3.21 铁路

       从1∶100万地理底图中提取的线形铁路,补充青藏铁路线路。实际计算时,采用网格单元内铁路密度参加计算。

       5.2.3.22 矿山点

       全国矿山调查点共11万多个。

       5.2.3.23 分县人口密度

       根据2003年人口普查数据,分县计算人口密度,分为5类:>750,450~750,150~450,50~150,<50。单位:人/km2。

       5.2.3.24 水坝分布

       从1∶100万地理底图中提取,水坝工程点共885个。

       5.2.3.25 塔庙宇文化要素分布

       从1∶100万地理底图中提取,包括塔、庙宇和其他文化设施,计193个点。

       5.2.3.26 灾害点—滑坡

       2005年以前的数据来源于700个县市调查数据,2004~2007年数据来源于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收集的较大的滑坡灾害点数据。合计45917个点。随着更新的数据成果,将继续更新。

       5.2.3.27 灾害点—泥石流

       2005年以前的数据来源于700个县市调查数据,2004~2007年数据来源于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收集的较大的泥石流灾害点数据。合计9253个点。随着更新的数据成果,下一步将继续更新。

       5.2.3.28 灾害点—崩塌

       2005年以前的数据来源于700个县市调查数据,2004~2007年数据来源于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收集的较大的崩塌灾害点数据。合计13094个点。随着更新的数据成果,下一步将继续更新。

       5.2.3.29 地震动参数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图GB18306-2001”,分为7个级别:≥0.40,0.30,0.20,0.15,0.10,0.05,<0.05。单位:g。

       5.2.3.30 中国第四纪岩性图

       根据1∶250万第四纪地质图编制,将第四系岩性分为11类:

       砾质土;砂质土;黏质土;黄土类土;盐类为主;砾质土、黄土类土;黏质土、砂质土、砾质土;砂质土、黏质土;黏质土、砾质土;砂质土、砾质土。

广东广州年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演练脚本

       国土资厅发〔2011〕30 号

       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 (局)、气象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为了进一步深化国土资源、气象两部门合作,贯彻 《关于深化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合作的框架协议》要求,推进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国土资源部、中国气象局决定成立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协调领导小组 (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及领导小组联络组。

       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 领导和组织协调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和科技攻关工作; 研究重大合作事项; 检查、总结并部署年度合作相关工作。领导小组原则上每年召开 1 次工作会议。

       领导小组联络组的主要任务是: 组织落实和完成协调领导小组商定的合作意向和任务; 协调领导小组日常具体工作。

       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 汪 民 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矫梅燕 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成员: 关凤峻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

       柳 源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巡视员

       侯金武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

       田廷山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副院长

       陈振林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

       毕宝贵 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司长

       端义宏 国家气象中心主任

       孙 健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主任

       领导小组联络组组成人员如下:

       薛佩瑄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地质灾害防治处处长

       胡 杰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地质灾害防治处调研员

       李铁峰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室主任

       唐 灿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室副主任

       卓弘春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地质灾害防治处干部

       蒙嘉川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专业服务处副处长

       黄 卓 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天气处处长

       王建林 国家气象中心业务处处长

       李海胜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业务处处长

       赵琳娜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专业气象室主任

       领导小组成员由于职务和岗位变动,不能继续履行其职责时,成员随之变动。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

       二〇一一年五月五日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发展趋势与保护区划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广州市萝岗区人民政府

       (2011年9月)

       预备(约20分钟)

       演练时间:2011年9月15日16:20—18:20。

       16:00—16:10,演练队伍在观摩台前按各自指定位置集合。

       16:10—16:20,播放迎宾曲,工作人员引领观摩领导在观摩台就座。

       序幕(约20分钟)

       16:20—16:40

       屏幕显示:欢迎各位领导莅临指导!(背景为萝岗区东区街刘村洋城岗全景)

       解说员(男):尊敬的各位领导!

       解说员(女):各位来宾!

       解说员(合):大家好!

       解说员(男):这里是广州市萝岗区东区街刘村洋城岗。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精神,提高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由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广州市萝岗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广东广州2011年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将在这里隆重举行。

       解说员(女):莅临今天演练现场的主要领导有: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张超群副巡视员,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韩小平纪委书记、刘仲国副局长,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萝岗区人民政府李红卫常务副区长,以及省应急办、省三防办、省气象局,全省20个地级以上市(顺德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

       解说员(男):出席今天演练的还有:广州市政府应急办、三防办、民政局、气象局以及萝岗区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和萝岗区5街1镇以及广州市各区(县级市)国土房管分局的领导。

       屏幕显示:观摩台,每位被介绍领导特写。

       解说员(女):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的到来!现在请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萝岗区人民政府常务副区长李红卫同志致辞(请萝岗区政府办或区国土房管分局拟稿,时间约4分钟)。

       屏幕显示:发言领导特写,观摩台领导和演练队伍特写。

       解说员(男):现在请本次演练总指挥、省国土资源厅张超群副巡视员发布演练指令。

       张超群副巡视员:我宣布,广东省广州市2011年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演练现在开始!

       (演练队伍依次退场,至指定位置待命,与此同时,解说员介绍演练背景情况。)

       (视频1):广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北缘,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类型多、分布广、危害大。据调查,截至2010年年底,全市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726处,其中崩塌620处、滑坡64处、泥石流4处、地面塌陷23处、地面沉降15处,威胁人口约1.7万人,潜在经济损失近6亿元。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工程活动不断增多,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不断加剧,加之近年来气候异常,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频繁出现,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异常严峻。

       屏幕显示:广州市地形地貌图、广州市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图、广州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图,典型地质灾害照片。

       在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资源厅的精心指导下,广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各个环节,坚持属地为主、分级负责,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大力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五条线”和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严格执行汛前调查、汛期值班、隐患巡查、灾情和险情速报、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制度,积极推进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和搬迁避让,不断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了地质灾害损失。

       屏幕显示:成立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印发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书等文件。广州市地质环境监测中心挂牌,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及应急指挥系统,评估报告和备案证明,萝岗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特写等。

       我们所在的地点,是一处模拟的威胁100人以上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大家面前的这座山坡已经人工切坡,但没有采取相应的防护加固措施。坡上是由花岗岩风化形成的土体,在遇到暴雨时容易吸水软化,形成崩塌甚至滑坡,坡上还散布着许多不稳定的花岗岩孤石,威胁着坡下100多名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本次演练,根据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广州市国土房管局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方案和《广州市萝岗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要求,主要模拟从地质灾害预警到应急处置的全过程,演练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地灾预警;②灾情速报;③应急响应;④前期处置;⑤应急调查;⑥会商决策;⑦排除险情;⑧善后处理。

       屏幕显示广州市萝岗区东区街刘村洋城岗山体滑坡地质灾害演练内容(同上)。

       解说员(男):好,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现在让我们演练第一场:灾情预警。

       屏幕显示:第一场灾情预警

       第一场 灾情预警(约5分钟)

       16:40—16:45

       (视频2):天空灰暗,乌云疾走,镜头转向广州市地质环境监测中心、地质灾害预警室,技术人员正对着电脑紧张工作。时钟显示:15:30。

       这里是广州市地质环境监测中心的地质灾害预警室,技术人员在收到省国土资源厅和省气象局联合发布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后,正在接收市气象台发来的降雨量预报数据,并利用广州市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制作预警产品,经市国土房管局和市气象局审核同意后,以两局名义通过网络、电视、短信等形式向社会公众发布。

       根据广州市气象台的预报,未来6小时内广州地区将有暴雨至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的降水,从9月15日15时30分起,广州市暴雨橙色预警信号生效。市地质环境监测中心预警室的负责人正在通过电话与市气象台会商地质灾害预警等级。

       屏幕显示:市地质环境监测中心预警室内,预警室负责人陈小云正在打电话,约1分钟后,放下电话,向郑兰波院长报告。

       陈小云:郑院长,经与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和市气象台会商,未来24小时内萝岗区降水中心区域地质灾害预警等级为5级,天河区、黄埔区预警等级为4级,其他地区预警等级为3级。

       郑院长:好,我马上向市局报告,请你们制作好预警成果,在16:30前发送到市气象局。同时,立即向各监测员发布预警信息。

       9月15日下午16时30分,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和广州市气象局联合发布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在市国土房管局的门户网站上发布,同时通过手机短信发送给市国土房管局、市气象局,各区(县级市)政府和国土房管部门、各镇街的相关领导和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19时,广州广播电视台在天气预报节目中发布了地质灾害预警信息。

       屏幕显示:市国土房管局门户网站发布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手机短信预警信息,广州电视台发布预警信息的特写。

       第二场 灾情速报(约5分钟)

       16:45—16:50

       解说员(男):现在进入第二场,灾情速报。

       屏幕显示:第二场灾情速报

       解说员(女):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广州市已经建立了市一区(县级市)—镇(街)—村社(居委)四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在收到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发布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后,各区(县级市)国土房管局、乡镇国土所和群众监测员立即行动起来,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监测。看,两位监测员正在冒雨巡查洋城岗地质灾害隐患点。

       演练现场,消防车在山坡前洒水模拟降雨,萝岗区国土房管分局执法监察大队队员曾伟和东区街1名群众监测员身穿雨衣,手提电筒、喇叭和铜锣冒雨沿着坡脚巡查,在坡脚的平房前停下。

       曾伟:×××,山上情况怎么样?

       监测员:不太好,坡顶发现一条裂缝,大概有40多米长。

       曾伟:你看,山坡前缘也出现裂缝,坡上已经出现掉土、滑塌现象,可能会滑坡了。这样,你马上向街道报告,我给杨局打电话。

       监测员打电话向街道领导报告(做出动作即可),曾伟拿出手机,向萝岗区国土房管分局杨佳新副局长报告。

       曾伟:杨局,你好!我是曾伟。我现在东区街刘村洋城岗巡查,发现坡顶已出现裂缝,边坡出现小的崩塌,目前雨下得很大,洋城岗可能发生滑坡,请指示。

       (视频3):在曾伟打完电话后,镜头切换到萝岗区行政大楼国土房管分局杨佳新副局长办公室,杨局正在接听电话。

       杨局:请立即通知街道和刘村村委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并继续加强观测。

       演练现场,监测员鸣锣,曾伟用喇叭呼叫平房内的群众转移,7~8名群众从房内跑出来,向安置地点转移。

       解说员(男):刘村部分群众正在紧急转移避险的时候,洋城岗突然发生了山体滑坡,山泥倾泻而下,一名没有迅速转移的群众受伤,不过他很快被迅速赶到的其他村民们搀扶着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村委会干部立即通过电话向街道和区国土房管分局报告灾情。萝岗区国土房管分局接到灾情报告后,立即按照地质灾害速报制度的要求,在30分钟内分别向萝岗区政府和广州市国土房管局报告。

       (视频4):萝岗区国土房管分局地质灾害灾情速报。萝岗区政府、广州市国土房管局:9月15日下午17时许,受强降雨影响,我区东区街刘村洋城岗发生山体滑坡,致1人受伤,多幢房屋受损,直接经济损失约200万元,并威胁到坡下27户、110名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都达到中型等级。灾情发生后,我局已会同东区街道办事处组织受威胁群众紧急转移避险。鉴于降雨还在持续,山体滑坡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建议区政府立即启动萝岗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成立现场应急抢险指挥部,组织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建议市国土房管局派出工作组和抢险救援队伍,协助我区开展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第三场 应急响应(约5分钟)

       16:50—16:55

       解说员(男):现在进入第三场,应急响应。

       屏幕显示:第三场应急响应

       解说员(男):接到萝岗区国土房管分局的地质灾害灾情报告后,萝岗区人民政府、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广东省国土资源厅立即做出应急响应。

       (视频5):萝岗区人民政府,李区长正在给区应急办负责人布置任务。

       李区长:段主任,东区街刘村发生山体滑坡,区政府决定启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在刘村设立现场应急抢险指挥部,由我担任总指挥。请你立即通知区国土分局、公安分局、民政局和卫生局等部门的领导按照预案要求,带领工作人员赶赴现场,我马上出发。

       广州市国土房管局韩小平纪委书记办公室,韩书记正在给地矿处领导打电话。

       韩书记:地矿处,萝岗区东区街发生中型地质灾害,立即启动我局应急响应方案,会同地调院派出应急分队赶赴现场。地质灾害人命关天,一定要协助萝岗区政府做好应对工作,并将有关情况及时上报市政府和省国土资源厅,我马上赶赴现场。

       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刘仲国副局长办公室,刘局正在给房安所打电话。

       刘局:黄所长,萝岗区东区街刘村发生山体滑坡,12栋房屋受损,我局已启动应急响应方案,你立即协调鉴定所,派房屋抢险救援队赶赴现场,协助萝岗区政府开展应急抢险工作。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邱毅处长在下楼梯时给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廖站长打电话。

       邱处长:廖站,刚才接到广州市国土房管局的地质灾害灾情报告,萝岗区东区街刘村发生中型山体滑坡地质灾害,我们已将有关情况报省委总值班室、省府应急办、国土资源部地环司。根据陈厅长指示,已经启动C级响应方案,请你们立即组织专家组,和我一起赶赴现场。

       广州市地质调查院,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分队带齐装备,列队集合,乘车出发。

       广州市房屋安全管理所,房屋抢险救援分队带齐装备,列队集合,乘车出发。

       第四场 前期处置(约10分钟)

       16:55—17:05

       解说员(女):第四场,前期处置

       屏幕显示:第四场前期处置

       解说员(女):萝岗区人民政府领导率领区应急办、区国土房管分局、区公安分局、区民政局、区卫生局的领导进入演练现场,已在现场的东区街街道办事处杨鸿校主任向李区长报告。

       杨主任:李区长,山体滑坡已经使刘村12幢房屋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1人受伤,我们已将12户村民暂时安置在村小学。但是,滑坡的山体还不稳定,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需要采取加固措施。请指示。

       李区长:好,先带我们到滑坡现场去看一看。

       一行人巡查了滑坡现场和受损房屋,到模拟的村小学(由现场板房模拟)看望了受灾群众,然后在村委会(搭设帐篷模拟)设立现场指挥部,召集会议,布置工作。

       李区长:(地点:现场指挥部)根据区委、区政府的部署,决定在刘村设立山体滑坡地质灾害现场应急抢险指挥部,由我担任总指挥,区应急办、国土分局、公安分局、民政局和卫生局的领导担任指挥部成员。刚才大家看了滑坡现场,对抢险救灾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见。现在我布置以下任务:第一,由区公安分局负责,刘村村委配合,在受滑坡威胁的区域设置警戒线,看看还有没有未撤离的群众,并严禁无关人员出入,对群众已撤离的房屋要安排治安人员加强巡逻,保护群众的财产安全;第二,由区卫生局负责,做好受伤人员的救治工作,年老体弱的群众和儿童有身体不适的,要做好检查,发放药品;第三,由区民政局负责,会同东区街办事处将撤离的群众安置好,发放必要的饮用水和其他生活用品,把群众的生活安排好;第四、由区国土分局负责,在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对灾害进行调查,尽快拿出控制灾情的有效措施;第五,由区气象局负责,对天气情况进行观测,有灾害天气及时报告。

       解说员(男):按照现场应急抢险指挥部的部署,萝岗区各职能部门立即分头行动,妥善做好地质灾害前期处置工作。

       屏幕依次显示:

       区公安分局领导指挥民警和治保队员设立警戒标志,站岗巡逻,防止无关人员进入,产生二次灾害;

       区卫生局领导指挥医护人员给老人和儿童检查身体,将受伤群众抬上担架,送上救护车,救护车开走;

       区民政局领导带队给转移安置的群众发放矿泉水、面包、方便面等物资;

       区国土房管分局派员继续对滑坡山体进行监测,分局领导在演练现场队伍入口处迎接省、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急工作组和应急分队。

       第五场 应急调查(约15分钟)

       17:05—17:02

       解说员(男):现在进入第五场,应急调查。

       屏幕显示:第五场应急调查。

       解说员(女):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广州市国土房管局派出的工作组、专家组应急救援队伍已到达现场,相关负责人在萝岗区国土房管分局杨佳新副局长的陪同下,来到现场应急抢险指挥部,和李区长等人会合。

       丘处长:李区长,受领导的指派,省厅、市局派出的应急工作组、专家组和应急救援队伍已到现场,配合你们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李区长:大家辛苦了!山体滑坡已经使刘村十余幢房屋受损,我们已经将受威胁的村民转移安置。但是,滑坡体还不稳定,还有继续下滑的趋势,盼望你们尽快提出控制灾情的有效措施。

       丘处长:好!我们马上开展工作。

       (抢险各队伍在主席台前列队集合)

       郑兰波:大家按C级响应方案,立即实施!

       省国土资源厅专家组、市地调院、市房安所、市鉴定所应急分队立即分头展开行动。

       屏幕显示:应急调查分队开展调查、监测工作的特写。

       解说员(女):现在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分队正在滑坡现场调查。该分队组建于2007年7月,现有队员44名,由广州市地质调查院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分为预警组、应急调查组、监测组、信息保障组和后勤保障组。该分队承担着广州市各类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及技术抢险,负责调查地质灾害的成因、规模、性质,提出防治措施建议,协助各区(县级市)政府和国土房管部门开展地质灾害应对工作。该分队除担负着广州10区2市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外,还负责广州市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和重要隐患点的监测工作。自建队以来,已完成各类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调查600多宗,地质灾害隐患点核查近2000处,建立了广州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台账,编制了全市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图和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图,为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2008年汶川地震后,应急分队部分队员参加了威州镇灾后重建工作,在余震不断、山体崩塌、滑坡时有发生的条件下,顺利完成8个重建项目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评估报告一次性通过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专家评审,并获得评审专家组的一致好评。(稍作停顿)

       解说员(男):我们可以看到,调查队员正在操作的是地质雷达(特写镜头)。因我市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等,任何一种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会在土壤、岩层中留下痕迹,这些痕迹由于物性差异,电磁波穿过时,反射能量发生增减,地质雷达可据此解译出该痕迹的位置及形态等信息。

       解说员(女):在另一边,我们可以看到调查队员正在使用的是激光测距枪(特写镜头),是一种便于携带并可在雾、雪、雨、尘等恶劣气象条件下进行测量工作的仪器,激光测距枪可以进行多点高差、平距、倾斜角、下垂度及面积等参数的测量,是进行地质灾害调查的先进工具。

       屏幕显示:房屋安全鉴定队特写。

       解说员(男):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广州市国土房管局房屋鉴定队的工作人员。市房屋安全鉴定管理所拥有一批素质高、经验丰富的高中级工程技术人员,除了负责组织广州市房屋安全普查和房屋安全状况鉴定管理工作外,还负责危及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中的房屋安全应急鉴定工作,如2004年12月31日八旗二马路广州城建总大厦火灾事故、2005年7月21日江南大道中海珠城广场基坑倒塌事故、2007年3月14日黄埔荔联爆炸事故、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灾后房屋的应急抢险鉴定工作,曾被评为海珠城广场基坑倒塌事故处理先进单位及广州市抗震救灾工作先进单位。

       第六场 会商决策(约5分钟)

       17:20—17:25

       解说员(女):现在进入第六场,会商决策。

       屏幕显示:第六场会商决策。

       现场应急抢险指挥部,各位领导和专家坐在会议桌前研究应急处置措施。

       解说员(男):经过调查,广东省国土资源厅专家组和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分队会商意见后,由张建国总工向现场指挥部报告调查结论和应急处置措施建议。

       张总:报告李区长,根据应急调查和省、市专家组会商,对刘村山体滑坡提出如下应急处置意见:

       本次山体滑坡主要是由暴雨引发的中型地质灾害,目前滑坡体还不稳定,为有效控制险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①搜救群众;②在滑坡体后缘开挖截排水沟,在坡面铺盖防水布,在坡脚堆压沙包压脚阻滑;③对受灾变形的房屋排险加固;④静态爆破清除坡上危石;⑤在危险区划定警戒线,竖立警示牌,对滑坡体进行实时监测。报告完毕!

       李区长在征求指挥部成员意见后作出部署。

       李区长:同意专家组意见,请国土部门立即组织实施,萝岗区各部门全力配合,排除险情!

       第七场 排除险情(约30分钟)

       17:25—17:55

       解说员(女):现在进入第七场,排除险情。

       屏幕显示:第七场排除险情。

       解说员(男):市国土房管局房屋抢险救援队正在赶来(车辆进场)。该救援队成立于2006年,目前共有抢险队员51名。广州市房屋安全管理所每年组织各级房屋抢险救援队伍举行各种演练和技能培训,提高抢险队的综合应急抢险、救援能力,成功处置了荔湾区逢源路逢源正中约8号之一、10号房屋倒塌事件、白云区永泰村在建长和汽车销售中心房屋坍塌事件、萝岗区宏康花园康慧苑杜鹃楼一楼受爆炸破坏事件等,确保了我市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最大限度减轻了事故灾害损失。

       谭青松:(待解说完毕后)报告黄所长,房屋安全抢险救援队伍集结完毕。请指示!

       黄光华:好!请带领抢险小组,按房屋抢险方案立即实施!

       谭青松:出发!

       (房屋安全抢险救援队出发时,白云区、萝岗区,从化、增城市抢险队列队入场)

       从化队队长:报告郑院长,地质灾害抢险队伍集结完毕。请指示!

       郑兰波:好!各抢险队按专家组意见立即实施!

       从化队长:是!(面向队员)出发!

       解说员(女):(待抢险队实施处置时开始解说)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地质灾害抢险分队现在正在对滑坡体实施排险处置。该分队由各分局年轻力壮的人员组成,除进行地质灾害的应急抢险外,还担负着分局的三防抢险、房屋抢险及其他一些突发性的应急抢险工作,被人们称为国土房管人的“救火队”。同时,该分队还聘请了一支专业的爆破队伍,该爆破队伍是省地质科学研究所专门从事爆破工作的专业队伍,本次工作任务是对危石实施爆破清除,避免危石滚下破坏民房、伤及居民。(稍作停顿)

       处置滑坡地质灾害的措施可形象地表述为“卸载、固腰、压脚、止水”。“卸载”即减载放坡,通过削减边坡上部土体荷重,从而减少滑坡体荷载,降低整体下滑力。“固腰”即锚固支护坡体,提高坡体的抗滑能力。“压脚”是堆沙包、砌挡土墙等压固坡脚,可大大增强坡体的抗滑能力。“止水”则是挖排水沟和覆盖防水材料,减少雨水渗透,避免加重、软化坡体,提高坡体的稳定性。因“固腰”措施工程量、资金投入量大,一般在永久性治理工程中采用应急处置中通常采用可进行快速实施的“卸载、压脚及止水”工艺。(稍作停顿)

       解说员(男):在坡脚,我们可以看到抢险队员们正在迅速地把沙袋堆叠在一起,形成沙包护坡墙,起到加固坡脚,阻挡滑坡体继续下滑的作用,也即“压脚”。而另两个抢险小组正在滑坡体后缘外侧设置截排水沟以及对裸露坡面覆盖彩条布,这样可以防止雨水渗入滑坡体,从而增加边坡抗滑力,减缓滑坡体的下滑速度,亦即“止水”。我们上面所说的“固腰”措施因成本高,耗时长,我们将在本次应急抢险结束以后聘请专业的施工队伍对该地质灾害点进行永久治理,消除该地质灾害点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停顿约1分钟)

       解说员(女):大家现在看到房屋左边正在进行的是射墙顶架项目(特写镜头)。射墙顶架是我市日常房屋抢险救援中常用的传统工艺,由于支撑时效长,可为房屋制定后续维修计划争取时间。现在抢险队员正在将切割和打磨好的钢筋、木桩打入到预定的位置和深度,作为射墙顶架的临时支座。

       房屋的右边,正在进行的是液压桩顶项目(特写镜头)。液压桩顶是抢险队根据应急抢险救援中常见的房屋结构破坏形式而设计的新技术,可对房屋的结构和墙体等构件进行多角度、多位置、同时支顶,从而达到较好的排危效果。

       解说员(男):我们现在来看抢险队救人的情况。在两边窗户边紧张工作的是破拆救援组,他们使用的破拆工具是多功能液压扩剪器(特写镜头)。液压扩剪器可以剪切钢筋、护栏、门框、电缆、汽车框结构以及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结构,救助被困于受限环境中的受害人或危险环境中的受害物。

       现在大家看到在房屋的中间正在进行的是升降平台救援(特写镜头)。升降平台具有多种功能,其中一种就是当房屋出现险情时,建筑物原有通道遭到破坏或存在安全隐患不能正常使用,为能及时打通救援通道开展救援,可以借助升降平台,从建筑物外部将救援人员送达指定位置。

       解说员(女):我们现在来看看地质灾害应急抢险监测小组的工作情况。监测组现在正在使用的是测量型GPS(特写镜头),即测量型全球定位系统。它是利用接收空中卫星信号测距进行定位的。其水平精度已达到毫米级,能进行控制测量及地形测绘的碎部点采集,与常规测量仪器相比,测量型GPS能克服控制点不能通视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测量精度和工作效率。(稍作停顿)

       在它旁边的就是全站仪(特写镜头),它是全站型电子速测仪的简称,由光电测距仪、电子经纬仪和数据处理系统三部分组成。全站仪通过测量斜距、竖直角、水平角等,可进行平距、高差及坐标值的自动计算。监测组现在使用的全站仪测距长度可达到2千米,能方便地进行滑坡体地形测量、碎部点采集和滑坡体变形监测,是地质灾害变形监测的有力武器。

       第八场 善后处理(约5分钟)

       17:55——18:00

       解说员(女):现在进入第八场,善后处理。

       屏幕显示:第八场善后处理。

       从化队队长:郑院长,地灾抢险队已完成任务,请指示。

       郑兰波:辛苦了,请带队员休息。

       谭青松:黄所长,房屋抢险队已完成任务,请指示。

       黄光华:辛苦了,请带队员休息。

       (郑兰波、黄光华将意见汇总至专家组,专家组商讨约2分钟后,由张建国、郑兰波、黄光华向李区长汇报)

       郑兰波:李区长,通过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工作,滑坡变形已得到有效控制,报告完毕。

       黄光华:李区长,房屋抢险救援队通过对房屋实施临时加固等措施,稳定了房屋结构,现已成功救出被困人员,报告完毕。

       张建国:李区长,通过地质灾害和房屋抢险救援,灾情现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根据监测数据,滑坡已趋于稳定。专家组分析认为,可以结束本次应急抢险工作。请指示!

       李区长:同志们,大家辛苦了。本次的应急抢险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应急工作取得圆满成功。现在,请各应急抢险队解除应急状态,恢复正常秩序。

       解说员(女):在抢险队员的共同努力下,应急抢险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尾声(约20分钟)

       18:00—18:20

       解说员(男):现在请参加本次应急演练的全体人员到观摩台前集中。

       解说员(女):(队伍集中完后)下面,请广州市应急办领导对本次演练进行点评。

       市应急办领导:(点评)

       解说员(女):谢谢×××(领导)的点评。下面,请广东省国土资源厅×××(领导)对本次演练作总结。

       省国土资源厅领导:(总结,稿件请省厅地环处代拟)

       解说员(女):下面,请本次应急演练的总指挥、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张超群副巡视员宣布本次演练结束。

       张超群:我宣布,广东省广州市2011年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演练结束。

       解说员(男、女):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嘉宾莅临指导对全体参加演练的同志和后勤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大家!

       (播放乐曲)

       众志成城,吹响地质灾害抢险救灾集结号

       测绘队员现场测量,掌握第一手资料

       村民迅速向安全地带转移

       对地质灾害隐患点披上保护幕

       抢险队员奋力抢险

       消防队员迅速投入“战斗”

       地质专家进行仪器探测

       医护人员也赶来给受伤的群众进行救治

地质灾害防治分区与防治重点

       一、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发展趋势

       山东省作为矿业大省,矿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目前大大滞后于矿山开发建设步伐,因此,随着矿山开发强度的加大,矿区地质环境问题将越发突出。

       (一)需处理的矿山“三废”不断增加,治理工作量大

       1.废气排放量大

       全省矿业活动产生的废气中粉尘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呈逐渐增长的趋势,且增长幅度较大。据“山东省环境统计报表”统计资料分析,1996年至2001年,全省矿山废气排放总量由3149亿m3增至5873亿m3,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由36.38万t增至36.99万t,粉尘排放总量由29.88万t增至72.79万t。1996~2000年间废气排放年增长率为16.9%,按此增长比例预测,截至2010年废气排放量将增长至28027亿m3。

       2.废水排放量将缓慢减少,但需处理量仍然很大

       据调查,“九五”期间山东省矿山废水年产量相对稳定,而年排放量呈缓慢下降的态势,年下降率为1.0%,主要由于矿山企业加大废水处理力度,废水综合利用程度不断提高的缘故。2005年,全省各类矿山废水年排放量为48670万m3,按1%的下降率推算,至2020年矿山年排放量为41859万m3。与此同时,废水处理量将明显增长,需要大力增加处理设施和资金投入。

       3.废渣、尾矿排放量与堆存量将逐年增长

       废渣、尾矿年排放量会随着矿山开采量的增大而增加,全省矿渣、尾矿年综合开发利用率远低于其产出量,故其累计堆存量逐年增加。现状年利用率为46%,现积存总量达到76378.72万t。以目前年处理能力,仅处理现有堆存量,需用28年的时间。故应加强矿渣、尾矿资源化研究,并从政策和经济手段上鼓励对其进行综合利用。

       (二)矿区地质灾害问题越来越严重,防治难度增大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全省矿山采掘工程将向纵深发展,开采规模、强度不断增大,产生的矿区地质环境问题将越来越多,危害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量、技术难度和费用等相应增大。

       1.采空塌陷

       a.煤矿采空塌陷

       现阶段煤矿开采主要是在鲁中地区的淄博煤田、肥城煤田、新汶煤田、兖州煤田、滕州煤田、陶枣煤田、临沂煤田和鲁东地区的龙口煤田。就目前地面塌陷情况分析,山东采煤地面塌陷基本分两种情况:

       1)淄博、陶枣、临沂等煤田,多处于低山丘陵区,煤层薄,上覆第四系厚度均小于100m,开采深度多在500m以内,煤层采出顶板冒落后,很快自动叉实,地表只出现小规模地面变形、斑纹或裂缝,对地表或农业耕作不会产生重大损害;

       2)兖州、滕州、肥城、龙口等煤田,多处于山前冲积平原或盆地中,第四系覆盖厚度大,开采煤层厚度大,多8~12m,煤层产状平缓,采出后,顶板煤层失去支撑,形成破碎冒落、弯曲下沉,随着采空面积的逐渐扩大,在地面出现缓慢、连续的盆状塌陷坑,严重破坏了地质地貌景观,对农田、村庄等破坏严重,给矿山建设和矿区农业生产、人民生活造成重大影响,也为矿山带来深重经济负担。

       根据山东省矿产资源开发规划,近期煤炭生产的重点地区是济宁、兖州、滕州煤田,新汶(含莱芜)、肥城等深部煤田,采煤地面塌陷也主要发生在济宁、兖州、滕州煤田,其次是肥城、龙口、新汶煤田。淄博煤田面临闭坑期,采煤塌陷影响很小。也就是说,除了淄博煤田外,其他各煤田地面塌陷仍将继续发展,尤其是济宁、兖州、滕州三大煤田,开发潜力大,采煤塌陷基本属于第二种情况,故其地面塌陷规模和危害程度将是十分突出的。

       据山东省煤炭工业局资料,近期全省采煤地面塌陷面积年均增长20.4km2,按此推算(以2002年采煤地面塌陷面积392.625km2为基础),2005年和2010年全省由于采煤将增加塌陷面积分别为102km2和204km2。据调查,截止到2002年,济宁市采煤地面塌陷面积累计达127.96km2,2005年新增塌陷面积36.5km2。肥城煤田塌陷面积已达54.36km2,4个乡镇近10万人受害,良田失耕,而该煤田塌陷面积仍以1.3~1.5km2/a速度递增。

       未来煤炭资源开发远景区在鲁西南煤田、黄河北煤田及聊城煤田。此处煤田处于黄河冲积平原区,煤层埋深大,但具有上覆第四系厚度大、煤层厚度大、煤层产状平缓与济兖煤田类似的自然地质条件,推测未来开发会产生严重的地面塌陷危害。

       采用采煤塌陷系数法,对2010年地面塌陷面积作出预测,计算公式如下:

       山东省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式中:S为预测采空塌陷面积(hm2);a为采空塌陷系数(hm2/万t);T为规划年产量(万t)。

       塌陷系数,就是每万t煤量出现的塌陷面积。根据省压煤搬迁办公室调查研究成果(表9-4),整理计算出全省煤矿开采地面塌陷系数为0.24hm2/万t,结合2010年规划采煤量9000万t,则2010年地面塌陷面积为2160hm2。

       表9-4 山东省主要煤矿采煤塌陷系数统计表 单位:hm2/万t

       b.铁矿采空塌陷

       省内铁矿采空塌陷相对较轻,目前主要发生在淄博黑旺铁矿朱崖矿区庙子采空区、鲁中矿业公司(莱芜)张家洼、小官庄矿区及莱芜铁矿马庄矿区3处。据2002年调查,庙子采空区由于当地乡镇和个体采矿影响,范围有所扩大,对于正处于采空区上方的庙子村而言,仍存在潜在的地面塌陷危害;张家洼小官庄、马庄矿区随着开采深度的加大,以及各矿区采用了科学合理的采矿方法(砂土充填法),并作为莱芜市重点恢复治理区,区内采空塌陷面积将逐年减少。

       c.金矿采空塌陷

       据金矿开发规划,近期(截至2010年)采金地面塌陷将随着采空范围的不断扩大而加剧。由于三山岛、新城、金城等金矿已经转入海下或深部开采,故其地面塌陷发生规模不会增幅太大;而牟平、乳山、龙口,尤其是招远金矿,由于资源相对丰富,加上国有矿山和集体、个体矿山的联合无序开采,采空塌陷面积将不断增大,采空塌陷危害将越发突出。

       d.石膏、滑石矿采空塌陷

       山东省石膏矿产资源集中分布在鲁中地区,尤以泰安、枣庄、临沂三区资源丰富;滑石矿资源主要集中分布于鲁东北部地区。目前石膏、滑石开发强度较高,采空塌陷时常发生,给矿区安全造成了严重危害,随着开采强度的加大,其采空塌陷亦会愈加突出。

       2.岩溶塌陷

       因矿山开发排水为主导因素而引发的岩溶塌陷,主要发生于莱芜铁矿区第三系缺失区和“天窗”内及断裂带附近。据地质环境监测资料,该区岩溶塌陷近年来发展迅速,1997年塌陷面积6320m2,2000年达到8450m2,2002年达9912.17m2,塌陷面积年均增长700多m2,累计塌陷坑228个,塌陷密度最大达252.5处/km2。随着矿山开采强度的增大及部分矿山恢复(如顾家台矿区等)建设,区内岩溶塌陷面积将不断增大。

       3.崩塌、滑坡、渣石流

       胶东地区金矿采空区及石材开采引起的岩体开裂、崩塌、滑坡、金矿毛石、尾矿不合理堆放引发的渣石流,以及鲁中南地区石材开采引发的岩体开裂、崩塌、渣石流等,因多位于山区,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其潜在危害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而逐渐增大,故应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报预警工作。

       4.水土流失

       山东省矿山企业众多,但大多数为小型露天采石、粘土矿山。此类矿山开发生产的废渣遍及各矿区,对矿区生态环境影响很大。不仅对地表植被破坏严重,而且加重了矿区的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5.水环境污染

       水环境污染主要因矿渣、尾矿和矿山排水而起。据分析,随着人们对矿渣、尾矿及矿坑排水资源化意识的逐步加强,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矿渣、尾矿及矿坑排水综合利用率将会越来越高,采矿对周围水环境的影响也将逐渐减少。但是,在淄博孝妇河流域煤矿区及招远金矿区,目前及未来一些年,矿区水环境污染仍十分突出。这由其特定的地质和自然、社会环境所决定。淄博矿区已发现矿坑水对奥灰水的“串层”污染现象,是由大型矿山闭坑引起的,预测随着淄博煤炭资源的枯竭,大多数矿井闭坑期的到来,矿坑水水位将因矿山停排地下水而大幅度回升,对周围地下水,尤其是对作为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主要供水水源的奥灰水,存在大范围“串层”污染的隐患。

       6.矿山排水与地下水供水矛盾

       此类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现状与未来一定时期内主要发生在鲁中南地区,尤以淄博、莱芜煤、铁矿区最为突出,这与采矿区大量抽排地下水及当地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大量需水有关,随着未来对地下水需求和矿山排水量的逐渐增大,矿山排水与地下水供水之间的矛盾会愈加突出。若矿山企业能够充分认识矿山排水也是水资源,对其综合处理,分类利用,则可缓解此类矛盾。

       7.占压土地

       前已述及,占压土地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普遍存在于各类矿区,但以煤矿区最为突出。大量的矸石土、尾矿随意堆放,在目前情况下将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随着废渣资源化的研究发展,废渣综合利用率将显著提高,加上政府对废渣资源化给予大力政策扶持及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占压土地问题会逐步得到有效解决。

       二、矿区地质环境综合评估

       (一)评估原则及主要参考因子

       根据山东省不同矿区地质环境的特征,以各类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分布、发育现状及矿区地质环境问题发展趋势为依据,以采矿对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为主,兼顾地质环境背景,突出重点为评估原则。

       1)已发生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及规模、“三废”排放量及排放去向、压占与破坏土地的面积和类型、造成的危害与经济损失;

       2)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难易程度;

       3)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开采方式、矿山企业规模与经济形式;

       4)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植被、区位条件。

       矿区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估的实质是对现在和未来矿山工程、矿业活动与环境质量的价值关系进行评价。在选择评估方法上充分考虑了影响全省矿区地质环境质量的众多因素,采用定性和半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估。

       (二)评估方法

       1.专家打分法

       它是将专家们作为索取信息的对象,组织地质环境领域的专家运用专业方面的经验和理论对矿区地质环境质量进行评估。

       2.因子得分法

       (1)单元网格划分

       根据矿区地质环境现状图,将各重点矿区按图面坐标网进行网格划分,运用栅格数据处理方法对调查区进行剖分,每个单元面积为2km×2km。

       (2)单元信息的提取及数字化

       根据部分网格与已数字化的矿区地质灾害图件进行单要素叠加,并将灾害划为A(高易发区)、B(中易发区)、C(低易发区)、D(不易发区)4级,分别取值为4,3,2,1。然后,将多种灾害进行叠加,当有两种以上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发生重叠时,则取值为5。根据上述标准,对矿区所属单元进行了地质灾害信息的提取和数字化。

       (3)矿区地质灾害评价

       根据以往研究成果及野外调查资料,将矿区内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塌陷、岩溶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固体废弃物危害性等矿区地质环境问题进行数字化叠加分析,单元信息叠加(G)满足下列公式:

       山东省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式中:G为单元信息叠加数值;G滑为滑坡灾害数值;G崩为崩塌灾害数值;G泥为泥石流灾害数值;G塌为采空塌陷灾害数值;G裂为地裂缝灾害数值;G弃为固体废弃物数值;G沉为地面沉降数值;G房为房屋裂缝数值。

       将上述综合信息叠加按数值表示,并在计算机生成等值线,可定量化地综合反映矿区地质灾害现状。其中,等值线≥6为地质灾害易发区;3~6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3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3.袭扰系数法

       参照2001年3月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中的袭扰系数评价方法,将矿区地质环境问题的发育密度和规模作为指标,计算袭扰系数R值,计算公式为

       (1)崩塌、滑坡、泥石流

       山东省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2)采空塌陷

       山东省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式中:R为袭扰系数;a为灾害个数密度系数;b为面积密度系数;c为体积密度系数。

       根据地质环境现状,将重点矿区地质环境破坏程度进行数字化,点密度系数a值,面积密度系数b值,体积密度系数c值,按严重、中等、轻微、未破坏四级依次为4,3,2,1,见表9-5。

       表9-5 矿区地质环境破坏程度数字化取值

       以袭扰系数R值为依据进行划分:

       R≥12为矿区地质环境破坏程度重;

       3<R<12为矿区地质环境破坏程度一般;

       R≤3为矿区地质环境破坏程度较轻。

       三、矿区地质环境综合分区

       目前,山东省矿区地质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的矿种是煤、铁、金、其次是石膏、滑石等,比较突出的灾种是采空塌陷、岩溶塌陷、矿坑突水、地面沉降、水环境污染、矿区水资源危机及渣石流等重力地质灾害。矿区地质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采掘业发达的盆地、谷地、山前倾斜平原及滨海地带。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规律性。按上述方法对全省矿区地质环境进行综合评估,综合评估共分3级:不良区(矿区地质环境质量差,地质灾害发育,地质环境破坏严重)、一般区(矿区地质环境质量一般,地质灾害中等发育,地质环境破坏程度一般)、较好区(矿区地质环境质量较好,地质灾害发育少,地质环境破坏较轻)。

       (一)地质环境综合评估不良区

       1.肥城煤矿区地面塌陷及矿坑突水不良区

       肥城是省内煤炭主要分布区之一,肥城煤田开采历史较长,采空区面积52.34km2,地面塌陷面积累计已达54.36km2,沉陷区积水现象十分普遍,季节性(雨季)积水面积20km2以上,地面变形剧烈,故大量良田无法正常耕作。绝大部分矿井都转入煤层薄、含硫高、突水威胁严重的下组煤生产。区内矿坑突水严重,煤矸石堆存量大,矿区地质环境破坏严重。

       2.宁阳煤矿区地面塌陷不良区

       该矿区开采历史较长,地面沉陷面积6.2km2,地面塌陷和地裂缝较重,受影响村庄16个,房屋开裂1.2万间,矿坑突水较重,煤矸石、矿渣占地严重。

       3.济宁-兖州煤矿区地面塌陷不良区

       区内采空塌陷面积已达127.96km2,最深达9.2m。地形起伏较大,各塌陷区多为常年或季节性积水盆地。塌陷区累计积水面积达20km2,平均积水深度4m,给人们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影响。煤矸石、塌陷区占压良田较重。

       4.枣-滕煤矿区地面塌陷及矿坑突水不良区

       (1)滕南煤矿区地面塌陷及矿坑突水不良区

       该煤田煤层厚、埋藏浅,开采强度大,采空塌陷面积较大,累计塌陷面积20.32km2,年地面塌陷面积呈上升趋势,矿坑突水较重,塌陷及矿渣占地较重。

       (2)官桥煤矿区地面塌陷不良区

       区内采矿历史悠久,属衰老煤矿区,地面塌陷较重,现采空塌陷面积约6.5km2。矸石、矿渣占地严重,矿坑突水较重。

       (3)枣陶煤矿区地面塌陷不良区

       区内采矿历史悠久,属衰老煤矿区,采空区较大,采空塌陷面积45km2,采空塌陷较重,塌陷区集水较重,矿渣占地严重,矿坑突水较重。

       5.峄城底阁石膏矿区地面塌陷不良区

       峄城底阁石膏矿区地面塌陷较重,地表起伏变化较大,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很大威胁。矿区多数矿山已有近20年的开采历史,采空塌陷面积1.72km2,塌陷严重,破坏地表建筑,塌陷地及矿渣占地严重、春秋季扬尘较重。

       6.莱芜马庄、张家洼铁矿区地面塌陷不良区

       区内地面塌陷严重,破坏地表建筑,部分塌陷区长年积水,尾矿库、矿渣占地严重且影响矿区环境,矿坑排水量大,自然的地下水动力场遭到破坏。

       7.新泰-蒙阴煤矿区地面塌陷不良区

       新泰煤矿区采空区面积104.12km2,已沉陷面积达67.4km2,地面变形严重,全区12个乡镇(包括办事处)72个村庄的近30余万间房屋发生不同程度开裂(部分倒塌),受影响居民3万余户,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

       蒙阴洪沟煤矿区内地面塌陷、地裂缝严重,累计地面塌陷坑200余个,对房屋等地表设施造成严重破坏,具突发性;矿坑突水较重,人们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

       8.平邑石膏矿区地面塌陷不良区

       平邑石膏矿采空塌陷面积0.038km2,地面塌陷较重,地表起伏变化较大,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很大威胁。矿渣占地及扬尘较重。

       9.淄博中南部煤矿区地面塌陷及矿坑水串层污染不良区

       区内采空区面积70km2,地面塌陷相对较重,矿坑突水严重,煤矸石、废渣占地较重,煤矸石自燃、扬尘影响大气环境,煤矸石山重力地质灾害时常发生,矿坑水串层污染严重,地下水疏干严重影响水资源,地表水环境污染较重。

       10.招远金矿区地面塌陷及崩塌、渣石流不良区

       区内金矿矿山企业众多,采空面积大,地面塌陷坑点多面广,发育有地裂缝。崩、滑、流等重力地质灾害时常发生,影响交通及破坏地表设施,矿渣及尾矿占地、扬尘等严重影响区内环境,区内水环境质量较差。

       11.龙口煤矿区地面塌陷及海水入侵不良区

       区内煤矿采空塌陷面积大,矿坑突水较重,矿渣占用土地,海水入侵较重,地下水质量较差,沿海地貌景观受到较重影响。

       (二)地质环境综合评估一般区

       1.章丘煤矿区地面塌陷一般区

       区内采空区面积较大,地面塌陷相对较轻,煤矸石存量大,占地较重,矿坑排水量大,自然水动力场遭到破坏。

       2.坊子煤矿区地面塌陷一般区

       区内煤矿开采历史较长,采空区面积大,地面塌陷严重,塌陷面积30.93km2,对土地及地表设施造成破坏,矸石废土无序堆放,占压土地,影响城区环境,局部存在重力地质灾害。

       3.罗庄煤矿区地面塌陷一般区

       区内矿山开发历史较长,地面塌陷面积较广,对房屋等地面建筑造成破坏,煤矸石存量大,占用及破坏土地。矿坑突水时有发生。

       4.平度-莱州滑石矿区地面塌陷一般区

       (1)平度-莱州滑石矿区地面塌陷一般区

       区内地面塌陷较重,废渣土无序堆放,占用土地,对地貌景观造成破坏。

       (2)莱州滑石矿地面塌陷一般区

       区内地面塌陷较重,形成多个塌陷坑及多条地裂缝,造成房屋开裂、农田被毁、废渣随意堆放及扬尘,影响区内地貌景观和大气环境。

       (3)栖霞滑石矿区地面塌陷一般区

       区内地面塌陷及地裂缝较发育,破坏土地及地表设施,给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影响。

       5.牟平-乳山金矿区地面塌陷一般区

       (1)牟平金矿区地面塌陷一般区

       地表塌陷、地裂缝较重,破坏土地及地表设施,严重影响土地复垦,废渣及洗冶废水影响水环境。

       (2)乳山金矿区地面塌陷一般区

       地面塌陷时有发生,对地表设施及地貌景观造成破坏,废石渣、废液、尾矿库对区内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三)地质环境综合评估较好区

       一般分布于不良区、一般区外围或矿山开发强度较低及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较好的区域。

       四、矿区地质灾害防治区划

       根据矿区地质灾害的形成和演化规律、危害程度,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将全省矿区划分为三大防治区:重点防治区(Ⅰ),次重点防治区(Ⅱ),一般防治区(Ⅲ)(图9-6;表9-6)。

       表9-6 山东省矿区地质灾害防治分区说明表

       1.矿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Ⅰ)

       主要分布于鲁北、鲁西南平原和鲁中南的中心城市及其外围、胶东半岛北部,按灾种及危险程度可进一步划分为9个亚区。

       (1)肥城采煤塌陷及矿坑突水重点防治亚区(Ⅰ1)

       主要为肥城矿区,今后矿井生产向深部延伸,底板含水层富水性减弱,矿井防治水工程应采取局部注浆和疏水降压相结合的治水方案;加强塌陷区监测,土地复垦等矿区综合治理工作。

       (2)兖州—枣滕采煤塌陷及矿坑突水重点防治亚区(Ⅰ2)

       积极探讨并充分利用采煤新技术,以减少地面塌陷危害,同时开展地表沉陷位移观测研究工作,建立塌陷预测预警系统,进行矿区综合恢复和治理。进一步查清威胁采矿安全的地下水、地表水和“老窿水”通道,预防突水事故的发生。

       (3)济南—淄博矿区矿坑排水、水污染为主重点防治亚区(Ⅰ3)

       图9-6 矿区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图

       注浆堵水在该区地下水治理中有较成功的经验,今后应加强矿坑排水综合利用。淄博矿区大部分面临闭坑,应继续排水,防止对奥灰水的“串层污染”。

       (4)莱芜岩溶塌陷及矿坑排水重点防治亚区(Ⅰ4)

       合理安排区域地下水开采,鼓励用水单位使用矿坑排水,以减少区域地下水开采量。加强铁矿开采治理地下水的研究。

       (5)大汶口—新蒙采煤塌陷及矿坑突水重点防治亚区(Ⅰ5)

       加强矿区地下水治理对策研究,对主要进水通道进行注浆改造,以减少矿坑排水量。同时加强矿坑排水综合利用和塌陷区土地复垦。

       (6)临沂采煤塌陷、岩溶塌陷及矿坑突水重点防治亚区(Ⅰ6)

       对已转入深部开采的国营大矿,应特别注意矿区地下水治理和矿坑水综合利用。加强乡镇和个体矿山的管理,注重塌陷区土地复垦工作。

       (7)潍坊采煤塌陷重点防治亚区(Ⅰ7)

       加强对乡镇和个体矿山的管理,以减轻地面塌陷危害。坊子煤矿矿坑水水质较好,希望能充分利用,以保护地下水资源。

       (8)胶北采金(煤)塌陷及重力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亚区(Ⅰ8)

       对采空塌陷的主要制造者———乡镇和个体矿山实行严格管理,同时加强塌陷区综合治理。对潜在重力地质灾害发生地段进行标注,并加强监测,防患未然。

       (9)东营—滨州油气开发区地面沉降及散落油污染重点防治亚区(Ⅰ9)

       集约开采和利用,以减轻落地油造成的局部污染。加强研究采油与油区地面沉降之间的关系,同时进行地面沉降监测工作。

       2.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Ⅱ)

       主要分布于鲁西南、鲁中、鲁西北、胶东四大矿业经济区的众多矿区(重点防治区外围)。在大规模开发前,应加强科学开采方式的研究和应用,探讨巨厚煤层异向开采新技术的可行性,减轻未来开采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危害,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近期,完成全部重点矿区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和群专结合的监测预防体系。对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灾害隐患点进行勘察治理或搬迁避让。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完善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实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报告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开展预测预警系统和综合防治工程研究,开展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工作。

       建立平邑县石膏矿采空塌陷监测预报及综合防治示范区。

       中远期,健全并完善矿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和群专结合的监测预报体系。对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勘查治理或搬迁避让。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评估,继续实行并完善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和报告制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在深入开展预测预警系统和综合防治工程研究的基础上,启动综合防治工程。不断提高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的准确率。

       3.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Ⅲ)

       主要分布于鲁东的胶莱盆地,鲁西南平原和鲁北平原南部的部分地区。由于局部地区地下蕴藏着较丰富的煤炭资源或油气资源、部分地区蕴藏较丰富的中深层淡水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其开发势在必行,故仍潜在采空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和第四系塌陷等地质灾害,仍应密切关注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和防治。特别是新上大、中型建设项目亦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演练方案

       一、防治分区原则与方法在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的基础上,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深圳市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险情、人类工程建设和经济活动强度,分析预测区内地质灾害潜在的险情程度,结合深圳市城市规划、深圳市矿产资源规划,对深圳市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并依据地质灾害的发育类型和空间分布划分防治亚区。共划分为14个重点防治亚区,9个次重点防治亚区和18个一般防治区。

       二、地质灾害防治目标

       (一)总体目标用9年的时间,建立相对完善的深圳市地质灾害防治法规体系和管理体系;基本掌握主要地质灾害类型的发育规律,并能够开展相对有效的监测预警;地质灾害防治的措施科学,治理效果显著,使地质灾害的风险明显降低,基本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序、规范和有效。

       (二)近期目标

       到2010年,实现以下目标:

       1)法规建设:建立地质灾害防治法规体系,颁布实施《深圳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依法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

       2)管理体系:建立较为完善的地质灾害管理和运行机制,防治责任制得到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初步建立,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得到完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和地质灾害防治资质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得到加强,建设工程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制度(简称“三同时”制度,下同)逐步推行。

       3)调查与专项研究:加强地质灾害基础调查工作,开展深圳市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区1∶1万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及地质灾害信息自动采集系统建设工作。完成深圳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运行机制研究、深圳市海水入侵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对策研究、深圳市大比例尺岩溶塌陷综合地质调查研究。

       4)监测预报: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专业监测网络,完善深圳市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完成深圳市地质灾害数据库信息系统建设工作。

       5)地质灾害防治:结合深圳市城市规划(2007~2020年),做好重点工程、城市发展区和新城区的地质灾害预防工作;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明确监测与治理方案,实施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工程治理。

       6)宣传培训:开展地质灾害的宣传、培训,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通过上述工作使重点防治区人为诱发地质灾害明显减少,尽量避免大型以上地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群死群伤事件发生,中型以下地质灾害争取达到人员不伤亡、财产损失低。

       (三)中期目标

       到2015年,实现以下目标:

       1)法规建设:完成《深圳市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的立法工作,建立完善的地方性地质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2)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系统,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责任制得到全面落实,具备完善的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开展建设活动依法全面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建设工程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三同时”制度得到全面推行。

       3)调查与专项研究:在对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和机理有了较深入的认识的基础上,开展深圳市三维城市地质调查与利用研究、深圳市城市地质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建设专项开发研究、深圳市填海造地的地质环境演变及防治对策研究。

       4)监测预报: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和专业监测网络,继续开展专业监测研究和推广工作。使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水平不断提高,基本满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要。

       5)地质灾害治理:继续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完成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方案,使目前已查明的险情中型以上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治理,新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及时根治。

       6)宣传培训:继续开展地质灾害的宣传与培训,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深入民心,使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通过上述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有效实施,将极大地减轻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提高,达到总体目标要求。

       三、防治分区及防治工作重点

       地质灾害防治共分3个区(表2-4-45)。

       (一)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A)

       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分布于低山、丘陵周边等适宜开展工程建设的地段、台地地区人类工程建设活跃的地段和未来城市建设可能加剧地质灾害发生的地段,共分为14个亚区,总面积594.64km2,占全市总面积的30.45%。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分布地质灾害点和地质灾害隐患点共730处。其中崩塌189处,滑坡109处,不稳定斜坡4432处。规划编制时已有15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完成了治理,其中崩塌32处,滑坡20处,不稳定斜坡105处,投入治理经费约34253万元。另因工程活动等因素清除的地质灾害隐患点17处,包括崩塌9处,滑坡1处,不稳定斜坡7处。

       该防治区内地质灾害发育,防治工作任务重,工作量大,占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量的80%以上。该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是:规划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493处,其中近期治理183处(崩塌47处,滑坡34处,不稳定性斜坡102处),投入治理经费56417万元;中期治理310处(崩塌78处,滑坡35处,不稳定斜坡197处),投入治理经费69729万元。另对该区内的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专业监测措施。通过上述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可消除地质灾害对19700人和1042831万元财产的威胁。本规划期暂不治理采用群测群防进行防范的地质灾害隐患点63处(崩塌23处、滑坡19处,不稳定斜坡21处)。

       表2-4-45 地质灾害防治分区表

       1.公明-光明-凤凰-白花洞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亚区(A1)

       该亚区位于公明-光明-凤凰-白花洞一带,面积53.77km2,占重点防治区9.04%。该区以防治已有地质灾害及新引发的滑坡、崩塌突发性地质灾害为重点。

       该亚区有地质灾害隐患点有39处,其中5处(2处崩塌、3处不稳定斜坡)已经治理,投入治理经费约590万元。

       规划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33处,其中崩塌11处,滑坡3处,不稳定斜坡19处;近期治理17处,投入治理经费4835万元;中期治理16处,投入治理经费3905万元,可消除地质灾害对1716人和45806万元财产的威胁。另对1处滑坡地质灾害点采取群测群防措施,在本规划期暂不安排治理。

       2.福永虎背山-沙井五指耙水库崩塌、滑坡重点防治亚区(A2)

       该亚区位于宝安区福永东侧,南起福永虎头山,北至沙井五指耙水库,面积21.20km2,占重点防治区的3.57%。该区以防治已有滑坡、崩塌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为重点。区内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5处,其中2处不稳定斜坡已经治理。

       规划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13处,其中崩塌6处,不稳定斜坡7处;近期治理6处,投入治理经费1950万元;中期治理7处,投入治理经费850万元,可消除地质灾害对296人和33213万元财产的威胁。

       3.玉律-石岩-大浪-龙胜崩塌、滑坡重点防治亚区(A3)

       该亚区位于玉律-石岩-大浪-龙胜一带,沿布龙路、龙岩路、石岩-石岩水库周边地段,呈带状分布,面积44.25km2,占重点防治区的7.44%。该区以突发性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为防治重点。区内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67处,其中22处(8处崩塌、2处滑坡,12处不稳定斜坡)已经治理,另有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在工程活动中被清除。

       规划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40处,其中崩塌16处,滑坡1处,不稳定斜坡23处;近期治理12处,投入治理经费3235万元,中期治理28处,投入治理经费6130万元,可消除地质灾害对1712人和140361万元财产的威胁。另对3处滑坡采取群测群防措施,暂不列入本规划期治理。

       4.西乡桃源居-铁岗-留仙洞-西丽崩塌、滑坡重点防治亚区(A4)

       该亚区位于西乡桃源居-铁岗-留仙洞-西丽一带,面积21.40km2,占重点防治区的3.60%。该区以突发性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为防治重点。区内有地质灾害隐患点21处,其中4处(4处不稳定斜坡)已经治理。

       规划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15处,其中崩塌4处,不稳定斜坡11处;近期治理5处,投入治理经费1710万元;中期治理10处,投入治理经费3996万元,可消除地质灾害对843人和42191万元财产的威胁。另对1处崩塌及1处不稳定斜坡采用群测群防措施,暂不在本规划期安排治理。

       5.西丽白芒-福光-安托山-梅林关-清水河崩塌、滑坡重点防治亚区(A5)

       该亚区沿西丽白芒-西丽水库北侧-福光村至梅林关及珠光村-安托山-梅林-清水河一带分布,面积63.00km2,占重点防治区的10.59%。该区以防治已有地质灾害及新引发的滑坡、崩塌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为重点。区内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16处,其中36处(12处崩塌、8处滑坡,16处不稳定斜坡)已经治理,另有2处崩塌因工程活已被挖除。

       规划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64处,其中崩塌28处,滑坡5处,不稳定斜坡31处;近期治理31处,投入治理经费10960万元;中期治理33处,投入治理经费7500万元,可消除地质灾害对2696人和146982万元财产的威胁;另对1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9处崩塌、1处滑坡、4处不稳定斜坡)采取群测群防措施,暂不列入本规划期治理。

       6.大南山崩塌、滑坡重点防治亚区(A6)

       该亚区位于南山区大南山及小南山区域,面积16.22km2,占重点防治区的2.73%。该区以突发性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为防治重点。区内有地质灾害隐患点35处,其中7处(1处滑坡,6处不稳定斜坡)已经治理,另有8处(2处崩塌,1处滑坡、5处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隐患点因工程活动被挖除。

       规划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20处,其中崩塌5处,滑坡1处,不稳定斜坡14处;近期治理6处,投入治理经费4390万元;中期治理14处,投入治理经费6895万元;可消除地质灾害对955人和75156万元财产的威胁。

       7.观澜崩塌、滑坡重点防治亚区(A7)

       该亚区位于观澜凹背围至新田、新围仔以北地区,面积47.53km2,占重点防治区的7.99%。该区以突发性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为防治重点。区内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40处,其中7处(3处崩塌、4处不稳定斜坡)已经治理。

       规划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29处,其中崩塌10处,滑坡1处,不稳定斜坡18处;近期治理14处,投入治理经费4380万元;中期治理15处,投入治理经费3655万元,可消除地质灾害对1427人和90709万元财产的威胁。另对4处(4处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群测群防措施,不在本规划期安排治理。

       8.平湖崩塌、滑坡重点防治亚区(A8)

       该亚区位于平湖辅城坳至雁田一带,包括平湖镇街周边的大片地区,面积27.20km2,占重点防治区的4.57%。该区以突发性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为防治重点。区内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30处,其中4处(1处崩塌、1处滑坡,2处不稳定斜坡)已经治理。

       规划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22处,其中崩塌3处,滑坡1处,不稳定斜坡18处;近期治理8处,投入治理经费1280万元;中期治理14处,投入治理经费1915万元,可消除地质灾害对770人和23886万元财产的威胁。另对4处(2处崩塌、2处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群测群防措施,不在本规划期安排治理。

       9.布吉崩塌、滑坡重点防治亚区(A9)

       该亚区位于布吉周边,包括罗湖区东湖、大望、布吉水径、李郎等地,是密集的城市区,面积54.34km2,占重点防治区的9.14%。地质灾害的防治重点是对现有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治理。区内有地质灾害隐患点96处,其中15处(1处崩塌、1处滑坡、13处不稳定斜坡)已经治理,另有1处崩塌地质灾害因工程活动被挖除。

       规划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74处,其中崩塌13处,滑坡8处,不稳定斜坡53处;近期治理22处,投入治理经费6022万元;中期治理52处,投入治理经费15387万元,可消除地质灾害对3198人和226577万元财产的威胁。另对6处(2处崩塌、2处滑坡、2处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群测群防措施,暂不在本规划期安排治理。

       10.罗芳-莲塘崩塌、滑坡重点防治亚区(A10)

       该亚区位于罗湖东侧罗芳-莲塘一带,面积6.98km2,占重点防治区的1.17%。重点是对现有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防治。区内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7处,均为不稳定斜坡,其中5处已经治理。

       规划治理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隐患点12处;近期治理8处,投入治理经费4100万元;中期治理4处,投入治理经费1465万元,可消除地质灾害对1180人和46885万元财产的威胁。

       11.横岗荷坳-龙岗中心城-坪地-坑梓崩塌、滑坡、岩溶塌陷重点防治亚区(A11)

       该亚区位于龙岗区,包括龙岗、龙城、横岗、坪地、坑梓等街道的广大地区,面积158.56km2,占重点防治区的26.67%。该区内有规划的大运新城和龙岗中心城,以崩塌、滑坡、岩溶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为防治重点。区内有斜坡类地质灾害隐患点152处,其中27处(3处崩塌,7处滑坡,17处不稳定斜坡)已经治理,另有3处(2处崩塌,1处不稳定斜坡)因工程活动被挖除。

       规划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101处,其中崩塌13处,滑坡43处,不稳定斜坡45处;近期治理33处,投入治理经费6960万元;中期治理68处,投入治理经费9673万元,可消除地质灾害对2610人和107119万元财产的威胁。另有21处(7处崩塌,9处滑坡、5处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隐患点在本规划期暂不安排治理,采用群测群防措施进行防范。

       对岩溶塌陷的防治是在规划和工程建设中采取预防措施;对地下水开发利用实行严格的科学管理,禁止过量抽取地下水;加强地下水及地质环境监测,进行龙岗中心城岩溶塌陷监测站网建设,为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12.碧岭-坪山-石井崩塌、滑坡、岩溶塌陷重点防治亚区(A12)

       该亚区位于碧岭-坪山-石井一带,面积38.58km2,占重点防治区的6.49%。重点防治崩塌、滑坡、岩溶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区内有斜坡类地质灾害隐患点27处,其中5处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隐患点已经治理,另有1处不稳定斜坡因工程开挖而清除。

       规划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17处,其中崩塌3处,滑坡1处,不稳定斜坡13处;近期治理3处,投入治理经费340万元;中期治理14处,投入治理经费2020万元,可消除地质灾害对1052人和26850万元财产的威胁。另对4处滑坡采取群测群防的监测措施,在本规划期暂不安排治理。

       对岩溶塌陷的防治是在规划和工程建设中采取预防措施;加强地下水开发利用的科学管理,禁止过量抽取地下水;进行地下水及地质环境监测,为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13.盐田崩塌、滑坡重点防治亚区(A13)

       该亚区位于盐田区沙头角、盐田港、大梅沙、小梅沙沿海一带,面积25.97km2,占重点防治区的4.37%。该区是规划的深圳市5个副中心之一,以防治已有地质灾害及新引发的滑坡、崩塌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为重点。区内有地质灾害隐患点47处,其中14处(2处崩塌,12处不稳定斜坡)已经治理。

       规划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31处,其中崩塌7处,滑坡3处,不稳定斜坡21处;近期治理15处,投入治理经费5705万元;中期治理16处,投入治理经费2570万元,可消除地质灾害对445人和17115万元财产的威胁。另对1处滑坡和1处不稳定斜坡采取群测群防措施,暂不在本规划期安排治理。

       14.南澳下沙崩塌、滑坡重点防治亚区(A14)

       该亚区位于大鹏西侧下沙至南澳一带,面积15.64km2,占重点防治区的2.63%。以防治崩塌、滑坡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为重点。区内有地质灾害隐患点28处,其中4处不稳定斜坡已经治理。

       规划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22处,其中崩塌6处,滑坡2处,不稳定斜坡14处;近期治理3处,投入治理经费550万元;中期治理19处,投入治理经费3753万元,可消除地质灾害对770人和19982万元财产的威胁。另对1处崩塌及1处不稳定斜坡采取群测群防措施,在本规划期暂不安排治理。

       (二)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B)

       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主要分布于宝安、光明新区、龙岗区的台地和河谷平原区,由于该区地势较平缓,虽然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但形成的人工边坡一般规模较小,数量较少,引发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较少,遗留的不稳定斜坡数量有限,总体来看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相对较弱;但该区同时也是适宜进行城市建设的地区,往往是城市规划的发展区,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可能引发新的地质灾害,需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引起重视,因此,将该类区域划分为次重点防治区,总面积313.89km2,占全市总面积的16.07%,共分为9个亚区。区内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121处,其中崩塌40处,滑坡24处,不稳定斜坡57处。威胁人口2321人,潜在经济损失175818万元;已有29处(7处崩塌、4处滑坡、18处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了治理,投入治理经费约7996万元;另有3处崩塌地质灾害因工程开挖而清除。

       规划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69处,其中近期治理24处,投入治理经费7365万元,中期治理45处,投入治理经费9338万元;通过上述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可消除地质灾害对2321人和175818万元财产的威胁。另对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专业监测措施,对20处(10处崩塌、5处滑坡、5处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群测群防措施,暂不在本规划期安排治理。

       1.碧头-松岗-公明-田寮-玉律崩塌、滑坡次重点防治亚区(B1)

       该亚区位于碧头-松岗-公明-田寮-玉律一带,面积23.18km2,占次重点防治区的7.45%。该亚区处于城市发展的中部发展轴上,随着未来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可能引发和加剧该区地质灾害,是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潜在隐患区。该亚区地质灾害防治是在开展现有地质灾害防治的同时,重点加强对人类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防范。区内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5处,其中1处不稳定斜坡已经治理,另有1处崩塌因工程开挖而清除。

       规划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13处,其中崩塌6处,不稳定斜坡7处;近期治理7处,投入治理经费2520万元;中期治理6处,投入治理经费1728万元,可消除地质灾害对653人和58155万元财产的威胁。

       2.鹤洲-黄麻布-石岩湖崩塌、滑坡次重点防治亚区(B2)

       该亚区位于鹤洲-黄麻布-石岩湖一带,面积14.90km2,占次重点防治区的4.79%。属于未来城市发展控制区,地质灾害防治是以现有地质灾害的防治为重点,同时加强对人类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防范。区内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共8处,其中2处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隐患点已经治理。

       规划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6处,其中崩塌2处,滑坡2处、不稳定斜坡2处;近期治理4处,投入治理经费1315万元;中期治理2处,投入治理经费315万元,可消除地质灾害对290人和31943万元财产的威胁。

       3.龙华-民治-白泥坑-横岗崩塌、滑坡次重点防治亚区(B3)

       该亚区位于龙华-民治-白泥坑-横岗一带,面积138.22km2,占次重点防治区的44.43%。该亚区处于城市规划的中部发展轴及东西向发展轴上,特别龙华中心城即位于该亚区,随着未来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可能引发和加剧该区地质灾害,是崩塌、滑坡等潜在隐患区。该亚区地质灾害防治是在开展现有地质灾害防治的同时,重点是加强对人类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防范。区内有地质灾害隐患点36处,其中7处(1处崩塌,1处滑坡,5处不稳定斜坡)已经治理,另1处崩塌因工程活动被挖除。

       规划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24处,其中崩塌5处,滑坡4处,不稳定斜坡15处;近期治理4处,投入治理经费840万元;中期治理20处,投入治理经费5041万元,可消除地质灾害对595人和49311万元财产的威胁。另对4处(3处崩塌,1处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群测群防措施,暂不在本规划期安排治理。

       4.布吉水径西侧崩塌、滑坡次重点防治亚区(134)

       该亚区位于布吉水径西侧沿清平快速路地带,面积8.47km2,占次重点防治区的2.72%。地质灾害防治是以现有地质灾害的防治为重点,特别是采石场边坡的治理。区内有地质灾害隐患点6处,其中1处崩塌已经治理。

       规划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5处,其中崩塌1处,滑坡1处,不稳定斜坡3处;近期治理2处,投入治理经费370万元;中期治理3处,投入治理经费330万元,可消除地质灾害对90人和1183万元财产的威胁。

       5.龙岗宝龙工业城-六联-坑梓崩塌、滑坡次重点防治亚区(B5)

       该亚区位于龙岗宝龙工业城经六联至坑梓一线,呈东西向展布,面积57.73km2,占次重点防治区的18.39%。该亚区处于城市发展的东西向发展轴上,在开展现有地质灾害的防治的同时,重点加强对人类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防范。区内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7处,其中9处(2处崩塌,2处滑坡,5处不稳定斜坡)已经治理。

       规划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为5处滑坡,均安排在中期,投入治理经费1045万元,可消除地质灾害对225人和22550万元财产的威胁。另对3处(1处崩塌,2处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群测群防措施,暂不在本规划期安排治理。

       6.下洞-葵冲崩塌、滑坡、岩溶塌陷次重点防治亚区(B6)

       该亚区位于龙岗区下洞至葵冲一带,面积17.06km2,占次重点防治区的5.44%。该亚区是深圳8个城市组团中心之一的葵冲中心所在地,地质灾害防治是在开展现有地质灾害的防治的同时,重点是加强人类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防范,应加强对岩溶塌陷的预防,严格对地下水开发利用的科学管理,禁止过量抽汲地下水,加强对岩溶地下水监测。区内有斜坡类地质灾害隐患点10处,其中5处(3处崩塌,2处不稳定斜坡)已经治理。

       规划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3处,其中崩塌2处,不稳定斜坡1处;近期治理2处,投入治理经费760万元;中期治理1处,投入治理经费20万元,可消除地质灾害对440人和10600万元财产的威胁。另对2处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群测群防措施,暂不在本规划期安排治理。

       7.葵冲坝光崩塌、滑坡次重点防治亚区(B7)

       该亚区位于龙岗区葵冲坝光,面积7.51km2,占次重点防治区的2.39%。该亚区处于深圳市发展备用地区域,随着未来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可能引发和加剧该区地质灾害,是崩塌、滑坡等潜在隐患区。该亚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是加强对人类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防范,在该区进行重要的工程建设(如修筑公路、工业与民用建筑时)应首先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贯彻落实建设工程与地质灾害防治“三同时”制度。区内有地质灾害隐患点6处,其中1处崩塌因工程活动被挖除。

       规划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3处,其中崩塌2处,.不稳定斜坡1处;近期治理1处,投入治理经费390万元;中期治理2处,投入治理经费150万元。另对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群测群防措施,暂不在本规划期安排治理。

       8.大鹏崩塌、滑坡次重点防治亚区(B8)

       该亚区位于大鹏街道,包括王母圩镇周边、杨梅坑、大亚湾核电站、岭澳等地,面积36.48km2,占次重点防治区的11.62%。以现有地质灾害的防治为重点,同时加强对人类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防范。区内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共19处,其中4处(1处滑坡,3处不稳定斜坡)已经治理。

       规划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8处,其中崩塌3处,滑坡2处,不稳定斜坡3处;近期治理3处,投入治理经费1060万元;中期治理5处,投入治理经费695万元,可消除地质灾害对18人和2014万元财产的威胁。另对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3处崩塌,2处滑坡、2处不稳定斜坡)采取群测群防措施,暂不在本规划期安排治理。

       9.南澳东冲-西冲崩塌、滑坡次重点防治亚区(B9)

       该亚区位于龙岗区大鹏半岛南侧,由东冲和西冲两个海湾及其间的海岸山地组成,面积10.33km2,占次重点防治区的3.32%。属旅游发展区,以现有地质灾害的防治为重点,同时加强对人类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防范。区内有地质灾害隐患点4处。

       规划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2处,其中崩塌1处,滑坡1处;近期治理1处,投入治理经费110万元;中期治理1处,投入治理经费140万元,可消除地质灾害对10人和62万元财产的威胁和对进出该区的道路、旅游设施的威胁。另对1处崩塌及1处滑坡采取群测群防措施,暂不在本规划期安排治理。

       (三)一般防治区(C)

       -般防治区共18个区域,主要分布于鹅颈水库-吊神山-羌下-罗屋田水库、白石洲-南头-西乡-沙井、阿婆髻-铁岗水库-西丽水库-塘朗山及羊台山、鸡公头山及周边、香密湖-黄贝岭、梧桐山-梅沙尖-马峦山-排牙山、清林径-白石塘水库、七娘山等地,面积1044.31km2,占规划面积的53.48%。该区地形地貌分为两种类型:一为平原,包括有滨海平原、山前平原及河口三角洲平原区;二为低山及高丘陵。平原地区主要为福田、前海两大中心,规划8个组团中的航空城及沙井,人类工程活动强烈,但因该区地势平坦,除区内几个作为公园的孤丘发育几处崩塌、滑坡和不稳定斜坡外,突发性地质灾害不发育,大部分为海水入侵地质灾害易发区。低山及高丘地区大多为规划的生态保护区、郊野公园与水源地保护区等,因严格控制人类工程活动,崩塌、滑坡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不发育,所遗留和产生的不稳定斜坡很少。因此,将这些地区划分为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

       该区有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隐患点54处,其中崩塌16处,滑坡5处,不稳定斜坡33处,受威胁人口1003人,潜在经济损失43821万元。该区已有10处(4处崩塌、6处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隐患点完成治理,1处不稳定斜坡因工程活动被挖除。

       规划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41处,其中近期治理13处,投入治理经费2917万元;中期治理28处,投入治理经费4710万元;对1处崩塌及1处不稳定斜坡采取群测群防措施,暂不在本规划期安排治理。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

       (2013年7月29日)

       进入汛期,我省地质灾害进入高发期,为提高地质灾害应急应对能力,省厅决定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联合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实战演练,拟邀请省气象局相关人员参加,现制定如下演练方案。

       一、演练目的

       锻炼地质灾害应急调查队伍,检验应急装备和能力,提升技术响应能力,提高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水平。

       二、演练任务

       主要任务是模拟一次单体地质灾害应急调查,通过演练检验有关部门及相关人员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应急调查能力,测试我省地质灾害应急技术平台建设及相关应急装备的技术保障程度。

       具体任务是:

       (1)进行一次地质灾害调查部门、应急测绘部门、气象信息服务部门的应急拉动。

       (2)实施济南市历城区仲宫镇卧虎山水库北坝肩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应急调查。

       (3)试用前期地质灾害应急技术平台建设的系统和装备。

       (4)模拟地质灾害视频声频远程会商与指挥。

       (5)编制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技术报告、应急处置措施建议和信息发布初稿。

       三、演练地点、时间、背景

       演练地点:济南市历城区仲宫镇卧虎山水库北坝肩。

       演练时间:2013年7月29日13:00-18:00。

       演练背景:卧虎山水库北坝肩灾害点群测群防员发现滑坡险情,经初步调查,受威胁人员3户、12人,威胁卧虎山水库北坝肩和水库下游居民安全。群测群防员立刻将灾情逐级上报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并直报国土资源厅应急值班人员,值班人员认为险情紧急重大,快速编制了应急工作方案,并及时报告了国土资源厅应急管理办公室。省国土资源厅接报后,启动一级地质灾害技术响应,立即要求济南市国土资源局开展先期调查,采取先期应急处置。

       四、参加单位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山东省气象局,济南市国土资源局,山东省气象台,山东省气象信息服务中心,山东省国土测绘院,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山东省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

       五、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系统装备

       三维地质环境信息系统1套;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1套;三维激光扫描仪及配套测量设备1套;GP S动态监测系统1套;卫星通信车1辆,其他车辆4辆;地质灾害调查单兵设备1套、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单兵2套、手持GP S3部;航拍无人机1架;对讲设备4部;卫星电话2部;气象预报系统设备若干;地质灾害视频监视系统;移动气象站。

       六、演练内容

       (1)演练地质灾害应急技术响应程序。

       (2)与气象部门联合开展单点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

       (3)通过视频会商系统对灾害点应急调查工作进行实时会商和指挥。

       (4)单体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监测技术方法及内容。

       (5)试用卫星通信系统、单兵设备、三维扫描仪系统、无人航拍系统针对单点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的技术方法、程序。

       (6)应急调查报告、应急处置方案、信息发布编制过程、方法。

       (7)地质灾害视频监视及单兵实时传输。

       七、演练组织及人员

       1.应急调查指挥部

       指挥长:宁廷河

       副指挥长:董同玉 王光信 张志光 李国祥

       成员:付英 现场总协调,林海 颜景生(后方专家组长),申玉德 韩景敏 现场调查期应急处置,任重 高善坤。

       职责:负责演练技术工作的组织、协调、指令、点评、参与研讨灾害基本情况,调查期应急处置,向省政府和国土部汇报。

       具体分工:宁廷河负责下达指令及演练结束的点评;董同玉负责航拍工作总指挥;王光信负责本次演练主持;张志光负责气象信息协调;李国祥观摩指导;付英负责演练现场总协调;林海负责演练技术指导;颜景生负责演练组织与会商工作;申玉德观摩指导;韩景敏负责指挥现场调查期应急处置工作;任重负责灾情险情速报;高善坤负责演练信息汇集。

       2.后方会商专家组

       组长:颜景生

       副组长:常允新 李玉华 杨 颖

       成员:寿冀平 盛根来 张世杰

       职责:负责会商、灾情险情判定、调查成果编制、研讨灾害基本情况。

       3.关系协调组

       组长:王良龙

       成员:郭瑞、岳庆杰、术鸣鲁、张明亭、崔京河

       职责:负责地方关系的协调工作,参与会商,警示牌6块,分别放置在滑坡道路两端路口和两个崩塌点处。

       4.灾情险情调查组

       组长:胡玉禄 现场技术负责

       副组长:杨成芳 杨宗波、边文超

       (1)地质地形调查小组 方庆海(小组长)、张景康

       (2)灾情调查小组 张永伟(小组长)、梁浩

       (3)险情调查小组 王庆兵(小组长)、邵明、孟凡奇

       (4)应急监测小组 董强(小组长)、杨培杰、王宁、赵琳、李永超

       职责:负责携带单兵、三维激光扫描仪、手持GP S等设备进行地质灾害险情灾情调查。

       具体分工:胡玉禄为现场技术负责,携带对讲机。

       杨成芳、杨宗波、边文超负责现场气象人员、设备。方庆海负责地质地形调查,张景康配合,携带照相机、手持GP S、地形图,精确绘制地质图和地质剖面图。

       张永伟携带对讲机、卫星电话、自动化监测单兵1套,负责灾情调查;梁浩携带照相机,手持GPS,填写灾害点灾情调查表;王庆兵携带卫星通讯单兵设备,负责险情调查;邵明、孟凡奇携带手持GPS,填写灾害点险情调查表。

       董强负责应急监测工作,携带对讲机;董强、杨培杰、承担静态GPS监测,携带自动化监测单兵1套;王宁、赵琳李永超负责三维激光扫描。

       5.影像航拍组

       组长:杨艳萍

       副组长:毛继军

       成员:张伟国、张衡、吴学超、何有刚、张广庆、杨建、高岷

       职责:负责影像的航拍与处理工作。

       6.技术网络保障组

       组长:魏嘉

       副组长:郑庭明、任翠爱、张声涛、韩保栋

       成员:张晔、沙令宝、郑秀荣、胡红文、王心兵、邹连庆、曹春山、刘洋

       具体分工:魏嘉负责后方专家会商技术保障、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灾害基本情况汇报(应急途中时间);张声涛负责省厅与总站应急大厅连接调试;邹连庆负责三维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应用、应急大厅声频视频系统切换、应急大厅连接调试;任翠爱负责专家意见整理;沙令宝留守预报值班,负责气象数据传输;胡红文负责图件查找、修改工作;郑庭明负责网络通信顺畅和突发状况的处置;王心兵、张晔、刘洋负责卫星通信车连接调试、切换;曹春山负责卫星通信车驾驶。

       7.后勤服务组

       组长:宋和平

       副组长:韩保栋

       成员:陈清芳、李清海、林明、李大勇、朱国

       具体分工:宋和平负责后勤服务,突发事件的处置;韩保栋、陈清芳负责应急车辆准备调度、司机安排;李清海、林明、李大勇、朱国为应急车辆司机。

       8.宣传报道组

       组长:吴文峰

       成员:杨学作、胡笑伟、赵培培

       八、演练程序

       本次演练分为4个阶段:

       (1)应急调查启动阶段(13:00—14:00):群测群防员报灾,省厅启动一级技术响应,编制应急调查方案,成立应急调查队伍,做好出发准备。

       (2)应急调查阶段(14:00—16:25):各小组到达指定位置分组开始调查。

       (3)应急会商阶段(16:25—16:50):前后方专家开展应急会商,形成应急调查报告、应急处置措施建议、信息发布初稿。

       (4)应急结束阶段(16:50—17:18):宣布演练结束,指挥长点评。

       应急演练流程图

       九、预期成果

       (1)济南市历城区仲宫镇卧虎山水库北坝肩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

       (2)济南市历城区仲宫镇卧虎山水库北坝肩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措施与建议

       (3)济南市历城区仲宫镇卧虎山水库北坝肩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发布信息初稿

       十、应急调查演练准备

       1.方案编制

       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了演练目的,演练任务,演练地点、时间、背景,参加单位,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系统装备,演练内容,演练组织及人员,演练程序,预期成果,应急调查演练准备等内容。

       附件包括了应急演练脚本,应急调查方案以及地质灾害应急技术响应启动报告、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发布信息、演练总结报告提纲等演练相关内容。

       2.资料准备

       国土测绘院提供灾害点1:1万地形图。济南站负责准备灾害点1:5万地质图,应急调查报告和灾害点调查表空白表格。监测预警室准备发布信息和应急处置措施与建议空白表格。应急处置室准备应急技术响应启动报告空白表格。

       3.设备系统准备

       山东省气象局准备移动气象站。国土测绘院准备航拍无人机。济南市国土局准备警示牌4块。监测预警室准备卫星通讯车、卫星通讯单兵1套、自动化监测单兵2套、卫星电话1部、对讲机4部;监测室负责准备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地质灾害视频监视系统、应急大厅、三维激光扫描仪、静态GPS、手持GPS1部。应急处置室准备相机1部、手持GPS1部、卫星电话1部。办公室准备应急车辆。

       2013年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选编

       2013年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选编

       2013年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选编

       2013年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选编

       2013年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选编

       2013年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选编

       2013年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选编

       2013年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选编

       好了,今天关于“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基础 张书余”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基础 张书余”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